缓解补钾疼痛的方法,你都知道吗?
案例分享
输液时出现“皮疹”,是过敏了吗?
情景再现
-08-06-09:20,责任护士小A发现38床患者徐某真在输液的手背上起了皮疹。患者询问小A是不是药物过敏了?
小A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搞不清是药物过敏还是其他原因所致,就赶紧关了输液调节器,并求助护士长。
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一看:先查看正在输注的液体中加的是什么药物。此时,患者正在输注的液体是“5%葡萄糖注射液ml+10%氯化钾15ml+10%葡萄糖酸钙液10ml”。经评估,患者除了输液局部有皮疹,身体其他部位没有出现。二问:问患者有什么感觉。经评估,患者除了输液侧前臂感到麻木感,全身皮肤没有瘙痒感觉。进一步询问后,患者如实告知,为了赶在11:00之前去做放疗,他自作主张将输液滴速拨快至滴/分钟,当时有点胀痛,但通过按摩能够缓解,也就没在意。通过一看二问,原因基本可以明确了,应该是由于在短时间内快速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10%氯化钾)引起的输液后皮肤损伤。按规范,穿刺局部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应该拔除重新穿刺。但查了医嘱,今天就3袋液体,已经输完了1袋,正在输注的这袋液体也就剩下四分之一,之后还有一袋“5%葡萄糖注射液ml+多烯磷酯酰胆碱”,拔了重打有点可惜,而患者又坚决不同意留置套管针。经评估,回血通畅,可以证明头皮针没有滑出血管外。于是向患者解释,更换下一袋液体进行输注,同时减慢输液滴速,边输注边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告知。后续追踪
经上述处理,患者局部症状缓解,输液结束予拔针。11:10,患者放疗结束返病房,在其手背上使用赛肤润液体敷料外涂,轻轻按摩1分钟,嘱患者抬高肢体以促进回流,局部保持干燥。-08-07-08:00,局部症状已消退。案例反思
静脉补钾引起药物外渗及静脉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报道,严重时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输液期间加强巡视,做好患者的宣教和告知。知识拓展
常见刺激性药物和发疱性药物常见的刺激性药物: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胺碘酮、硝普钠、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脂肪乳、奥沙利铂、紫杉醇、前列地尔、10%氯化钾、10%氯化钠等。常见腐蚀性药物(发疱类药物):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长春新碱、万古霉素、苯巴比妥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20%甘露醇及造影剂等。输液后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由于输液导致的皮肤损伤,应注意加强伤口局部评估,包括药物种类、渗漏量及面积、是否伴有局部组织红肿、受损组织温度和硬度、创面形成时间、前期处理措施、伤口位置、组织类型、伤口周围皮肤、伤口渗液以及疼痛等。同时评估患者年龄、是否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有无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营养状况;注意有无糖尿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注意有无应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1、静脉炎临床表现输液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感染,血管发生炎症。病理变化为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血管周围皮肤呈现充血性红斑,或伴有水肿。随后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可转变成棕褐色。患者常诉肿胀、疼痛。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由作者提供临床上有两种静脉炎量表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分别为静脉炎量表(表1)和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表2)。表1静脉炎量表表2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2、药物外渗临床表现①疼痛:疼痛多为中重度,以烧灼痛或刺痛为多见。局部可出现红、肿,但上述症状可不同时都出现。图片由作者提供②水疱:局部出现。图片来源于网络③皮肤发黑变硬:在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方,可能已经形成溃疡。图片来源于网络④表皮坏死:创面呈现苍白,随着缺血加剧,创面逐渐形成干性黑色结痂。图片来源于网络⑤溃疡:多在损伤后1~2周出现,当结痂脱落,溃疡出现,可表现坏死腐肉的基底,伤口边缘红色。备注:高渗透压性药物外渗多在8~12h出现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d呈暗紫色、黑色。血管活性药物多在数分钟至2~3h出现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发疱类化疗药可立即或数分钟内出现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表现局部红润苍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但上述临床表现会根据药物的剂量、浓度、输液部位以及个体差异不同,出现的时间亦不同。外渗损伤性溃疡可在药物外渗后3~10d内发生。表3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表药物渗出分级有备无患
缓解补钾疼痛的护理方法
静脉输注氯化钾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使血管局部钾离子含量高,而钾作为致痛因子,可引起局部疼痛。临床上需注意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1.局部热敷:热效应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钾离子循环,同时还可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性,降低患者的疼痛。如用50℃的热毛巾或热水袋在输液穿刺部位前热疗,可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性,但要注意避免烫伤。2.局部按摩:输液时采用适宜的力度从穿刺点上方5cm处顺着静脉走向按摩至整个前臂,既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又可以放松神经,缓解肌肉紧张,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降低局部钾离子浓度,减轻疼痛。3.输注技巧:①使用5.5号输液针头可减少针头对血管壁的刺激性;②选用粗直、直径大的血管或深静脉输入氯化钾可减轻局部的疼痛;③把针柄转过来,针头斜面朝下,面向游离神经末梢分布较稀疏的血管下壁,可减轻疼痛;④垫高输液肢体高度10~30cm,可减轻局部疼痛,而且高度越高,疼痛缓解越明显。.输液工具:①采用3μm孔径的过滤介质精细过滤输液器,能够更有效地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从而减少微粒对血管的刺激;②与传统的静脉穿刺针相比,留置针具有明显减轻局部疼痛的作用;③经深静脉置管、PICC及输液港将10%氯化钾20ml+生理盐水30ml用微泵泵注(10ml/h),既能提高补钾效果,又能减少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5.局部用药:①采用水胶体透明贴沿静脉走向贴敷可减轻穿刺局部组织水肿,缓解局部疼痛,预防静脉炎;②采用多磺酸粘多糖软膏外涂,具有迅速透过皮肤、改善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等作用,可缓解疼痛。或联合局部热敷,效果显著。③用50%硫酸镁方纱(温度35~0℃)热敷穿刺局部,利用镁离子热效应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环,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产生预防及缓解疼痛的效果;④用盐酸山莨菪碱溶液外敷,有松弛平滑肌、缓解小血管痉挛的作用,可缓解局部疼痛。但山莨菪碱对伴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病人易引起尿潴留,老年人慎用。⑤采用2%利多卡因浸湿的纱布外敷穿刺部位,利用局部麻醉作用而达到止痛效果。6.改变溶媒:采用生理盐水或糖盐水作为溶剂补钾可显著减少疼痛的发生。研究表明,采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剂补钾可显著减少疼痛的发生,在10%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可消除或减轻补钾时的疼痛。7.健康宣教:良好的沟通、宣教是密切医患关系,减少患者不适,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有力手段。责任护士应告知患者使用氯化钾的重要性和可能出现的疼痛等不适,并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同时要加强巡视,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可不同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参考文献:1.魏力主编.伤口护理实践快速成长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年5月第1版.2.马从莎.外周静脉输注含氯化钾溶液所致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中国继续医学教育,,9(2).3.张红侠.缓解静脉输注氯化钾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蛇志,,27().本文首发: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董明芬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nd-董明芬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fz/2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