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5日,小鹏P7在挪威市场正式上市。而在此之前,G3i已经为小鹏开拓海外市场迈开了第一步。
不止小鹏,其他中国新势力也纷纷踏上了出海征程。
蔚来在欧洲首家门店,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NIOHouse丨Oslo,已在去年10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ES8成为了首款进军海外市场的车型。
更早之前,爱驰早在年3月就正式发布了欧版U5,成为了首家成功登陆欧洲市场的中国电动乘用车品牌。
目前,爱驰在海外市场的覆盖区域还在不断扩大,已在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以色列、法属留尼汪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售。
不仅如此,哪吒汽车在去年9月发布哪吒V右舵版的同时,也正式宣布“出海”,进军东盟市场。此外,哪吒S在今年上市后也将进军欧洲市场。
不难发现,中国新势力在近年来迎来了“出海”热潮。
对于这些没有历史底蕴的新势力们来说,驱动它们将目光投向海外的动力是什么?这令不少人感到好奇。
当下是“出海”的最佳时机?
在特斯拉的带动下,中国汽车行业在几年前迎来了一波造车热潮。借助电动化、智能化的东风,一大批造车新势力应运而生,向传统车企发起了挑战。
不管是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还是房地产商,都纷纷跨界进入汽车行业,这让不少人认为造车原来如此容易。
但真实的情况是,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造车的难处。毕竟蔚来李斌说过,没有亿就别想着造车。可见,造车不是想造就能造的,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哪怕前进一步都很难。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在迎来第一波造车热潮不久后,第一轮洗牌就很快来临,将绝大多数新势力扼杀在了襁褓中,丝毫没有留下任何成长的机会。
而留下来的极少数,注定是尖子生中的尖子。这其中,就有上述我们提到的蔚来、小鹏、哪吒等。
它们实际的表现也很有说服力。
在疫情、缺芯,以及补贴下滑的多重不利因素下,新势力在年继续逆势而上,不断刷新市值、销量等纪录。
尤其是在销量端,小鹏、理想、蔚来、哪吒在去年12月的单月交付量纷纷破万。其中小鹏汽车创下了新势力历史单月交付量新高,达到了辆。此外,零跑汽车在去年12月的交付量也达到了辆,离破万近在咫尺。
不仅如此,从年全年交付量来看,小鹏、蔚来、理想均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1%以及.4%。哪吒紧随其后,其全年交付量也近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
交付量同比大增,表明了市场对这些新势力品牌的认可,也进一步表明了它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力。可见,年国内新势力迎来了集体爆发。
在本土市场的向好,让这些中国新势力的地位不断得到夯实。依托与传统车企截然不同的服务体系,新势力们也更有信心将自身的优势复制到海外市场。
而真正推动新势力集体“出海”的,是海外新能源市场的爆发,这其中欧洲市场尤为明显。
资料显示,欧洲新能源市场已经超越了国内新能源市场。其根源,就在于欧洲多国的政策刺激。一直以来,欧洲的排放法规都相当严苛,这从近10年来欧洲车企大力发展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三缸发动机就能看出。
不仅如此,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欧洲多国也对新能源市场采取了相应的刺激政策。
目前,欧盟27国中几乎都制定了相应的刺激政策,这与国内多年前实施的新能源刺激政策类似。
比如,德国就颁布了相应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只要在年底前购买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即可获得欧元的联邦补贴和欧元的制造商补贴,并享受免汽车税的政策。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也在最近两年,加快了新能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这也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欧洲新能源车的普及,惠及了购买新能源车的欧洲消费者。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在新能源市场上,并没有对国外车辆生产地有所限制,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欧洲对于新能源车的渴望,也进一步为中国新势力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些似乎都表明了当下是中国新势力“出海”的最佳时机。但它们真的能够将在中国的成功复制到海外市场吗?
重重阻碍让出海之路很艰难
不少人认为,中国新势力出口到海外,就如同国内进口国外品牌车型那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新势力的出海之路上,它们将面临重重阻碍。
不同于进口品牌已在国内布局了众多的经销网络,即便如蔚来这样的头部中国新势力,在海外的经销网点也屈指可数。因此,摆在它们面前的首要难关,便是经销网络的布局。
而新势力的网络体系不同于传统车企,大多采用直营模式,这就导致了它们要在海外市场拓展业务,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投资。换言之,大幅提升的成本,对于还处在亏损阶段的新势力来说,是必须要去考虑的事情。
尤其对于视服务为根本的蔚来而言,不管是换电站的建设、人工,还是体验店、交付中心的管理与维护,乃至品牌层面的宣传,都将是一笔巨额的成本。
同时,即便新势力在国内备受赞誉的服务体系,也不见得能得到海外用户的认同。
因为,欧洲消费者与国内消费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只是将汽车作为普通的代步工具,将新能源车视作是迎合政策所需、实现燃油车平替的一种方式。
至于更好的服务,或许在他们看来,一款普通的家用代步车,再好的服务只会让购车成本增加,属于没有必要的开支。当然,肯定也不排除有欧洲消费者也吃优质服务这一套,毕竟人都是感性的,谁都期望成为高高在上被别人服务的对象。
此外,欧洲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的钟爱,依旧是难以动摇的。
放眼欧洲汽车工业,历史超过50年的品牌多如鸿毛,上百年历史的品牌也不少见。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消费者对于这些品牌的忠诚度,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后才养成的。
不仅如此,在欧洲多国政策的刺激下,在排放法规愈发严苛的背景下,一大批欧洲传统车企也在快速转型,纷纷在新能源市场开花结果。即便从纯燃油领域转变为新能源领域,这些老牌的欧洲车企,也不会失去原本的竞争力。
根据EU-EVs.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ly/3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