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留尼汪 >> 留尼汪美景 >> 正文 >> 正文

分析探讨试析二战以后非洲华人宗教意识

来源:留尼汪 时间:2017/11/24

作者:李安山,男,多伦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选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3期,注释从略。

近年来,随着非洲华侨华人的不断增长,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甚至掺杂了政治话语的因素。研究的重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南非华工的相关议题和非洲华侨华人的现实问题。有关南非华工的议题主要涉及不同省份招募的劳工、华侨华工与印度侨民侨工的比较、以及相关的政策及其影响。个别论及非洲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有关非洲华侨华人现实的研究主要涉及其生存与适应。如何处理内部关系和外部族群关系,如何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融入当地社会,这些都是新移民面对的问题。此外,李新烽对非洲华侨华人人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李鹏涛和翟珣梳理了赞比亚华侨的困境。石沧金分析了毛里求斯华人发展面临的问题;徐薇实地调研了博茨瓦纳华侨华人的困境与挑战;沈晓雷通过在津巴布韦调研分析了当地新移民的处境。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也有进展,贾汉等人的合著探讨了华人在非洲的作用,弗伦奇的著作将非洲华人与中国在非洲的扩张联系起来。

目前,对非洲华人宗教信仰的研究极少。国内的研究除了个别著作和论文稍有提及外,基本没有研究。留尼汪的黄素珍出版了关于关帝的著作,其中涉及非洲部分。国际学术界的著述对这一内容偶而提及,但少有专门研究。本文使用非洲当地报刊和相关资料,分析了非洲华人的精神生活及皈依宗教的原因。笔者认为,华人皈依天主教/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有教会的设立、华人神父的努力、克里奥尔家庭、实用主义的需求以及歧视政策等。非洲华人中也有其他信仰者,各种不同信仰存在着融合的现象。

一、天主教/基督教的皈依及其原由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皈依天主教/基督教成为非洲华人社区的一种趋势。虽然华人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在人生的各种主要关头仍以中国传统宗教为主要祭祀方式,但相当多的华人,特别是华裔,逐渐皈依了天主教。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在毛里求斯和留尼汪盛行的主要原因与原有的殖民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留尼汪在年成为法国海外省,法国的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毛里求斯从年到年是法国殖民地,拿破仑战败后将该岛割让给英国人。英国在接手时承诺,保护岛上法国人的既得利益和文化传统,天主教可以自由传教。该政策使毛里求斯深受法国宗教文化影响。两个地方的华人主要信奉天主教。

(一)华人天主教/基督教徒人数的增长

1.毛里求斯

华人接受基督教是逐步的,并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20世纪50年代是华人皈依天主教最多的时期。年起,毛里求斯各地不时有20~30多人的群体受洗。年,华人基督徒发起组织华人圣公会,该会于4月15日成立,并选出了毛里求斯华人圣公会第一届董事暨新任职员,由古崇鑫任会长,吴相光、吴伯良任副会长。此外,华人圣公会还设有中文秘书、西文秘书、总务、司库、交际、稽查等职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毛里求斯的华人数量增加了一倍,天主教徒则增加了三倍。

表1可见,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华人信奉天主教,而到年,17,位华人中已有7,人皈依了天主教,达到总数的44%;到年,信奉天主教的华人已占华人总数的58%;从年到年,华人人数增加了约人,华人天主教徒也增加了约人,占华人总数的56%。这一皈依潮流在其他非洲国家几乎同一时期出现。

2.留尼汪与马达加斯加

在留尼汪,80%的华人信奉天主教,本地的华裔一般出生后就接受洗礼。虽然早在19世纪就有华人皈依天主教,但大规模皈依则归功于年抵达的法国神父桑怀仁。他曾在重庆传教,新中国成立后,在香港探知留尼汪有很多华侨,便向罗马教宗申请到留尼汪传教。他到达后,得知此地华侨不懂国语,便与中华商会商量办中法学校。他通过与学生的关系传教,效果甚佳。马达加斯加的情况相类似。年,一些被中国政府驱逐的法国传教士在塔马塔夫建立华语学校—“华人天主教中心”。年,该校的个学生中大部分是中马混血儿。一位广东籍天主教神父得到巴黎国外布道团资助,“在转变这些华人学生和混血儿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方面成就卓著”,他们创办了《华人天主教之音》。天主教在青年中发展很快。相关调研发现,当时,24个华人中30岁以上的有2人信天主教,30岁以下的华人多信奉天主教。

3.南非及其他国家

南非华人教会较早的有约堡中华浸礼教会(TheChineseBaptistChurchofJohannesburg,)、约堡中华天主教公会(TheCatholicChineseAssociationofJohannesburg,)、约堡中华上帝大会(TheChineseAssociationofGod,Johannesburg,)、约翰内斯堡中华基督教团契(TheChineseChristianFellowshipofJohannesburg,)和伊丽莎白港中华天主教公会(ThePortElizabethCatholicChineseAssociation,)。—年的研究表明,被采访的南非华人中,60.9%称自己信教。其中,29.4%的男性和31.5%的女性信仰英国国教,23.5%的男性和25.9%的女性信仰罗马天主教,4.1%的男性和2.5%的女性属于浸礼会。少数受访者信奉儒教或佛教,或是属于使徒信心会教会(ApostolicFaithMissionChurch)。另一项年的研究表明,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华人人数要多得多(见表2)。

非洲的中国新移民开始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日益增多,也是一种现象。在尼日利亚和加纳,有的华人参加各种宗教课程,希望了解基督教教义。加纳的一位华人谈到她的朋友都是在所属教会里认识的。当然,这种活动也是这些新移民进行社交的好机会。他们每周见一次面,谈论人生、信仰和理想,有时聚餐;周日一起去教堂做礼拜。博茨瓦纳及其他国家也有信徒。

(二)华人皈依天主教/基督教的原因

一般而言,除了早期处于困境的契约华工为求得心灵的安慰而皈依基督教或天主教外,华人信奉与自身文化毫无联系的天主教/基督教都存在某些其他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这一趋势,除了由于政治因素使华人返回中国的希望破灭外,主要受到五种因素的影响:天主教会的设立、华人神父的努力、克里奥家庭、实用主义及种族歧视。

1.华人教会的设立

华人教会的设立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人大量皈依天主教的重要原因。在毛里求斯,琼·马吉奥特(MgrJeanMargeot)神父创立了天主教华人教会,使很多华人便于接受。毛里求斯各地天主教会为华侨天主教徒提供方便。年3月9日,罗斯希尔蒙玛修女院院长同意,此后每周星期日上午华人天主教徒可到教堂举行弥撒。华人天主教会专为此事发布启事。毛里求斯华人中天主教徒较多,各种与圣主相关的活动比较活跃。从年开始,华人天主教每年举办“复原经主日仪式”。

由于华人新教徒增多,教会专门另派人前来照应,包括范·德尔·瓦尔(VanDerValle)神父和玛丽·诺尔(MaryKnoll)修女。年初,毛岛三分之二的华人信奉天主教。年,毛里求斯华人中有由谢海伦(HeleneFonSing)负责的华人天主教会(MissionCatholiqueChinoise)和田琪锦(StephenTin)负责的华人基督教会(ChineseChristianFellowship)。

2.华人神父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抵达非洲的华人天主教神父进一步推动了天主教在华人社会的传播。年,张神父(JeanChang)和吴时春(PaulWu)神父来到毛里求斯,接下来,岳保罗(PaulYueh)神父和陈保罗(PaulChen)神父也分别于年和年抵达毛里求斯。这些神父的到来助推了毛里求斯华人天主教的皈依。吴时春神父在中文报纸上用中文谈天主教教义:“朋友:‘什么是宗教信仰,真宗教究竟在哪里?’这是许多急待解答的问题,你也愿意知道它们的答案吗?毫不费事,只要你给我们寄来你的姓名与地址,我们就会按期免费寄给你三拾余课天主教义函授讲义,藉此讲义,你虽静居家中,即可以对天主教有正确的认识,讲义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任你选择。宗教信仰是你自己的切身问题,完全由你作主,并不会有人催促或强迫你信奉天主教,除非你自己愿意。如果教友愿意请我们的讲义,也是拾分欢迎的,但我们更希望他们在教外人前,尽一分宣传之力。”

在留尼汪,除了桑怀仁神父外,两位中国神父郭阜和蓝秉和于年4月15日抵达该岛。他们在短期内学会了广东话和客家话,被派到南北两区负责对华侨的传教。在马达加斯加,巴黎(天主教)国外布道团在30岁以下的华人中积极开展工作,成绩显著,其中7人信奉天主教。留学台湾的22位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中,有13位信奉天主教。一位来自塔马塔夫的27岁青年说:“30岁以下的大多数华人之所以信奉天主教,要归功于神父的到来。”

3.克里奥尔(混血)家庭因素

老华侨信天主教/基督教的很少,但其子女生下来便受洗礼者较多。混血家庭在毛里求斯、留尼汪和马达加斯加十分普遍,其产生有历史、经济、社会、生理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以马岛为例,年,该岛有华人5万人,混血华裔达30万人。马达加斯加早期华人与当地女子结合产生的混血华裔认父系血缘。这些混血华裔父系多是顺德或南海人,母系是马尔加什人或克里奥尔人。这些混血华裔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在这些家庭里,马尔加什或克里奥尔妇女极力推动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接受天主教洗礼。由于当地早已在天主教传播范围之内,信奉天主教是女方家庭的生活习惯。对善于入乡随俗的华人而言,入教为合情合理之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得一些华人家庭慢慢接受了天主教。斯诺记载了马达加斯加华人与其当地妻子合葬的事例。笔者年11月在留尼汪做调研时,也在圣但尼公墓发现不少华人与当地妻子合葬的墓。应该说,这种婚姻不仅加强了华人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过程,而且促使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华人日益增多。

4.实用主义的需要

实用主义,主要指社会资本的培植和孩子上学的需要。根据天主教习惯,孩子受洗礼须有教父、教母。教父、教母一般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如行政官员、法官、警官、律师、医生等,华人当然愿意有这样的社会关系。不少华人在经营时认识了一些当地有身份的天主教徒,便请他们当自己子女的教父,因为这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其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反过来,那些教父教母也愿意同有一定经济力量的华商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这对他们肯定有好处。这种对双方有利的社会资本逐渐形成一种关系网。

华人最初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可以上教会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但这点在毛里求斯和留尼汪等地并不明显。刘新粦曾提到自己在毛里求斯“读番书”(指到政府办的学校或天主教资助的学校学习)的情况。然而,对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中国局势选择留在南非的华人而言,这点很重要。种族歧视政策禁止华人子女进入白人学校,而教会学校却往往欢迎移民儿童。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便开始向华侨开放。教会小学招收学生的条件是学生或家长属于本教派。随着新一代华人开始皈依天主教和基督教,各种宗教组织也开始在华人中出现,例如年成立的约翰内斯堡基督教华人浸礼会(TheChineseBapristChurch)、年成立的约翰内斯堡华人基督教联谊会(JohannesburgChineseChristianFellowship)和伊丽莎白港天主教华人协会(PortElizabethCatholicChineseAssociation)等。

5.当地的歧视政策

当地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对华人有直接影响。当时,非洲地区多为英、法殖民地,对华人(或亚洲人)有各种歧视政策。这样,加入基督教/天主教成为逃避歧视、寻求庇护的一种途径。20世纪50年代初所发生的歧视事件,使得大量华人子女皈依基督教。“由于年法律的限制,教会的老师只好把土著学生迁进由政府控制的学校,这样就可专心教育亚洲儿童(不能进入白人学校)。华人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建立了学校和大学,并请传教士任领导。传教士不仅从事教学活动,也进行传教,结果使大批华人皈依基督教。”华人之所以信教,主要是希望他们受过洗礼的孩子可以免受种族隔离政策的伤害。不过,这种实用主义也引发一些华人的反感,有华人受访者明确表达了对那些声称信教的华人的厌恶。当然,华人天主教神父对宗教目的有更深的理解。南非华人吴神父(FatherIgnatiusOu)曾经在华人的天主教通讯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基督徒,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求使我们比弱于自己的群体更接近上帝,而是追求平等的地位,同时,坚持我们的华人认同,并促进我们引以为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维护独立发展和歧视的理想,而是为所有南非公民最基本的平等权利而奋斗。”

二、传统文化和宗教的保留

非洲华人一方面逐渐皈依基督教/天主教,另一方面仍然保留着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习俗,如,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儒家传统习俗,每年举行与关帝、玉皇大帝、妈祖等相关的祭祀仪式,信奉佛教的宗教规则,甚至传播与星象学相关的知识。

(一)儒者?儒家?儒教?

华人的传统信仰似乎是一种综合的人生哲学。当华人被问及其宗教信仰或教派时,他们往往会回答是“儒者”(Confucian)。这对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人特别是西方人而言,就是“儒教”,其实不然。西方人认为,孔子学说,即我们所说的儒学,既含有偶像崇拜,也有对“仁”和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天命”)的信仰,还有自己的学说。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范围远及全世界多个国家,这样的信仰(或思想)正是宗教的本质。因此,西方人认为,儒学就是宗教。中国人的认识并不一样。儒学和中国其他哲学流派在本质上不相信超自然力。虽然儒学有时对超自然力的表述含糊其词,如对“天命”的表述,但这是一种比喻,而且儒学从根本上反对超自然力。孔子提倡的是一种人生哲学或行为方式,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mj/2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