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留尼汪 >> 留尼汪美食 >> 正文 >> 正文

法国医生番妹子,为爱嫁到客家山村

来源:留尼汪 时间:2018/1/20

百年前,客家留学生上演罗曼史娶欧洲女子为妻的为数不少,像诗人李金发、画家林风眠、外交家刁作谦、游学进士李芳等等,可他们的结局大多都以分手画上了遗憾的句号,只有法国女子哥万玛丽却选择了坚守,留在偏僻的客家乡村,其曲折坎坷的客域人生,实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一位名叫白求恩的加拿大医生,来到中国救死扶伤,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被毛泽东赞扬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的故事因此在人民群众当中经久流传。同一时期,一位名叫贝熙叶的法国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被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专门提及,以功臣的形象得到首肯,成为中法友谊的一个重要符号。

然而,比他们还早十多年,一位法国白人女医生“嫁”到广东梅县的客家山区,默默为水车镇小桑附近的群众接生行医50多年,她羁旅客乡尽心服务山区民众的纯粹,与白求恩大夫、贝熙叶医生一样高尚,却因诸多历史原因,一直没有被作为典型传扬,不过,在她逝去36年后的今天,依然不时被小桑周边10多个自然村的人提起,她静卧异域他乡梅城三角镇宫前村的墓地,亦时不时有缅怀者献上虔诚的花环,甚至有不少人在奔走筹划着准备为其兴建纪念标记。这位“白求恩”式的法国女医生,名叫哥万玛丽,被小桑周边村人亲切称为“番伯姆”。

漂洋过海的爱情故事

“我们这些人和我们的孩子都是番伯姆接生的,我们的孙辈也是。我们周边村几代人睁开眼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她。”记者一行周末到坑尾村了解“番伯姆”的轶事,不曾想一提到“番伯姆”,就被围拢过来的村民争相叙说,她是小桑村有史以来唯一被载进《族谱人物简介》的女性。

翻开《罗氏豫章堂梅县尚立公系族谱》,人物志第65页专辟一页介绍番伯姆:“哥万玛丽是年出生的法国人,妇产科医生。在留尼汪与华侨罗运秀结婚,年随夫回国,共生有六子。哥万玛丽回国定居的一生,正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年代,她利用自己所学,从事接生工作,对妇女不育症、孕妇难产、婴儿窒息有独特医疗技术。方圆百里,德高望重……”

族谱上记录的哥万玛丽照片(刘奕宏翻拍)

哇,漂洋过海的爱情,这背后一定深藏有不一般的故事。虽然有人说爱情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情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情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爱情是一种勇气,明知道前路有万水千山,也不怕选择天涯。但是这说起来轻巧又崇高的爱情,那承受之重又岂是一般人能忍受?更非恁般轻描淡写能一语带过!

年,哥万玛丽与比自己岁数大很多、且带着一个儿子在留尼旺(又称留尼汪)贩卖糖生意的华侨罗运秀(伦元)结婚。她的选择最初遭到了其开设诊所行医的父母的反对,由于哥万玛丽的坚决与执着,父母只好准允她在诊所继续工作学医,工作之余与罗运秀一起生活。一晃20年过去,3口之家变为7口之家,不堪人头税压迫的夫妻俩(当年的留尼旺华人普遍受到歧视,只有居留证明,不能入法国籍,每半年要缴交一笔不菲的人头税),决定全家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或广州寻机发展。年已有身孕的“番伯姆”忍痛泪别朝夕相处的父母,一家7口在丈夫的带领下远渡重洋,辗转回到唐山,没想到国内时局一片混乱,香港、广州根本没有他们发展的栖身之地,只好一路退回到老家梅县水车小桑登蟾屈(坑尾村),开始她传奇般坎坷不平,却充满正能量的客域人生。

她的不幸成为山里人的万幸

透过年客域小桑登蟾屈的薄薄夜霭,35岁的客家媳妇哥万玛丽脸上一半映衬着夫家族人的热情,一半却布满了仿佛到了另一个陌生世界的疑惑。由于对打拼生活了20年的留尼旺始终没有归属感,罗运秀选择了落叶归根,哥万玛丽理解丈夫的心情,回到广州、香港,恰逢时局动荡,逼得他们全家不得不一步一步往大后方的老家撤,这样的无奈,她不明白却也理解;她一点也理解不了的是夫家的偏僻闭塞。怨只怨自己与丈夫相处20年,不但不曾问询丈夫,被生活累得团团转的丈夫又咋会主动向她提起?

哥万玛丽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坑尾村。(刘奕宏摄)

苦日子叠着苦日子,纵然有人不想过,它也照样如期而至。兴许因为长途跋涉,又或许因为一时间适应不了客域炎凉的生活环境,哥万玛丽流产了。所幸一向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丈夫依然体贴,哥万玛丽业已受伤的心头才有丝丝温暖。

为了更快更好融入客域生活,客家话说不了几句的哥万玛丽,一边带孩子,一边请教同是带孩子的叔婆伯姆们辅导她说客家话。有时为了弄懂某个物件的发音,她甚至拿一些好吃的东西,奖励那些告诉她正确答案的孩子们,尽管鸡与鸭讲式的沟通让人迷惘,但彼此间手舞足蹈比划的结果,终究为她的客家话水平提升不少,并最终基本掌握了客家话。

一天,溪对面一户人家的大媳妇难产,呼天抢地的声音,引起哥万玛丽的注意,经丈夫解释得知情况的哥万玛丽二话没说,立马操过自己从留尼旺带回的医疗器械,运用自己在留尼旺学来的娴熟技术,帮助孕妇校正婴儿胎位。经过近半个时辰左右的调节,本来脚先出来的婴儿,终于掉过头来,顺利生产。可新生儿竟然没有哭声。哥万玛丽通过检查,发现宝宝吸入了羊水。她没有多想,扒开婴儿的嘴巴,嘴对嘴地将羊水吸了出来。很快“哇”地一声,婴儿呼吸畅通,哭了出来。喜得母子平安的山里人,止不住激动的心情,逢人就夸哥万玛丽的接生技术了得。

要知道那时期的梅县,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妇幼保健尚无专管机构,妇女分娩多由旧产婆接生,无药物器械,无消毒,无保护会阴;新生儿断脐用苎线扎,用未经消毒的小刀甚至生锈剪刀割剪。如遇难产,产后大出血,胎盘不下等情况便束手无策,致使新生儿及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哥万玛丽三下五除二利落解决问题的“硬功夫”,在乡亲看来,俨然就是华佗转世。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小桑周边村庄的婴儿出生,无一不托付哥万玛丽这双来自西洋的巧手助产。而她亦从未辜负众乡邻的期望,总能奇迹般将许多惊险化为惊喜。山里人家习惯用客家酿酒招待接生婆,可是哥万玛丽不善饮酒,每次她只是向人家要几枚鸡蛋。

编辑:文瑜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ms/2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