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
大佛镇、简阳市云龙镇、五合乡符氏家族宗谱(摘选)
序言
古人云:“雁过留声,人生有迹”,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亦为历史。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所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以及人物事迹的历史和图籍,其称谓繁多,有族谱、宗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
家谱的起源较久远。据现代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类三百多万年来约有二百九十多万年是处于榛榛狉狉,群居洞穴,知母不知父的浑然原始群时期,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初最重要的纽带。随着人类原始群分化为若干小群,“知有母,又知与吾同母之人焉,”产生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正是血缘亲疏的辨析和族群世系的认同,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也是家谱亲族核心内容的萌芽及其产生的根源。
家谱与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步。追溯端源,口述言传世系是家谱的滥觞。甲骨家谱是我国有据可证的最早资料。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武丁,将《儿氏家谱》刻在一块大骨上,仅13行。计53字,表达了11代14人的血缘传统关系。《世本》周末秦国专记黄帝至春秋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的家谱开山之著。战国时期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创先开起我国家谱史籍的“谱”名,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已发展成颇具引响的专学。宋代已有大量谱学著作涌现,出现了欧阳修、苏洵创制的“欧苏体”谱例,家谱成为各姓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的重要教化工具。到了明清时期,家谱几乎已成为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家谱的种类有口述和文字两种。从制家谱的物质分,有骨质、石刻、木质和纸质等类别。不同时期不同形的家谱,有着共同的特征。首先是区别性,不同姓氏的家族有着不同姓氏家谱。为此,家谱是区别不同家族的标志;其次是特指性。家谱是特殊形式,记载同祖共宗氏族世系历史的图籍,其内容有共同的专指性;三是文化性。家谱是中华各族世系文化载体,属文化范畴。
家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文字谱籍出现以前,口述族群世系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所谓“亲亲以相及”之功能。文字谱出现以后,周代在亲族中推行“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宗”、“尊”奉一人为主。并有特权。宗谱成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明周宗王室王统系,辨尊卑贵贱亲疏,巩固周王朝的工具。两汉时期,因春秋战国的频繁战火,周代宗法分封制处于“礼崩乐坏”局面,世族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宗族由兴逐衰,加之秦王横扫“六合”,旧贵族公候子失去体系。到了东汉时,世族代替了宗法制度,家谱成了重建宗族,巩固氏族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和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官之选举必由薄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成了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五代以后,北方频繁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移,经济中心迁南,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宋、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出现,推动社会权力进一步下伸,士族宗族向贫民宗族发展。在者五代以后,取士不问门阀,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只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家庭的功能。
因此,可见家谱的产生和发展,因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以及国家政治制度息息相关联。家谱的功能随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嬗变。经历着从社会功能到政治功能,又从政治功能回到社会功,或者二者功能同时兼具。但无伦怎么变换,家谱“别聚”的基本功能始终没有变。
家谱是文字史。国有记载兴衰,政治得,臣工忠,制度沿革的历史。邑(县)有志,志记一邑的创垂、山川之景物、仕官的节孝、田赋的生产。族有谱,谱记一姓之源流、支分派别、显 亲疏。家谱和政史、地方志构成中国史学的三大体系、从不同的历史角度记述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投影。家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史资料,她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法制度和自然环境等历史资料。家谱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国史、县志的取材之源,是全面而准确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大“钻金库”。
家谱是教化后裔的极好教科书。谱籍不仅是记述一个家族世系的业绩、而且是展示一个家族文化的结晶。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天行道;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家谱所载的族规、家训、先贤和伟人的名言功绩、忧国忧发的情操、自强不息的传统和所示真理的精神是启迪和教育后裔的乡土教材。读懂家谱是族人承袭传统、激励斗志、升华素质、修行成吉、勤于四肢、达慧心娄、兴望家族、精忠报国的基石和路径。
家谱给后裔提供寻根问祖的唯一的重要范本和依据。人们常言道:“见谱如见祖。读谱如敬祖。”家谱记录着同姓世系的起源、繁衍、迁徙、地理环境和事业发展等内容。具有脉传经纬的清晰性,穿起历史时空的久远性、家庭文化传统的典型性。是中华儿女、炎皇子孙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怀念祖先的最佳范本和依据。
家谱是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的纽带和桥梁。族者聚也、聚而不散、有思相接、有谊相维。饱含血缘和亲情的家谱是一个家族同甘共苦、携手同行的基础桥梁和纽带。在同一个祖先面前。歧视、怨仇都能搁置化解。正是家族的思情、友谊和团结,才扩充到各民族的友好和团结,才筑成了华夏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的“大统一”和久经磨炼而不衰的中华文明历史。
家谱的诞生和存在以及价值,获得了知名人士的高度评论,引起了历代王朝当政的高度重视。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程颢说:“修宗谱使人不忘本,不惟知祖渊源,亦且祖宗言行与功德。”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的首领者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中华民国总理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家谱记述的是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谱籍资料的收集,并整理和存藏。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年《中国家谱综合录》正式出版。年5月,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召开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享合作会议”,有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上公开:目前全球公藏中国家谱原件约3万种。上海就藏有2.5万种左右(其中仅“上图”就藏有1.17万种,近10万册)。
作志编谱及盛世之行。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曰:“三世不可无谱,此修谱之为人之首务也。”伟大领袖毛泽东还说:“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家族才有民族、有民族才有国家。只有全族人齐心协力,家庭才能够昌隆;只有全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奋斗,国家才能够繁荣富强!”生活在全球经济竞争时代,科学信息化的今朝,家谱一定会象邑(县)域志、国史一亲,在地球村广泛传播、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推动整个地球村民对我国家谱的认知。
编纂好家谱是家庭文化的涵养,是尊重人类生命、社会历史和家族传统的生动体现;编纂好一部家谱是一种洁繁的工程和历史的功德。符氏后裔们有责任和义务把符氏家族谱籍编辑成功。相信编者按修好的《四川省乐至县大佛镇、简阳市云龙镇、五合乡地域符氏谱籍》一定会达到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缅怀祖先、尊亲睦族、光大传统、鹤起莲翻、蘭芳桂香、世泽长流之宏愿。
中国人迁徙
人类处于原始群时期,顺应自然的适应性迁徙是常事。进入原始社会后,氏族部落虽有生活区域,但部落侵伐,集体迁流仍是有。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贵族通过胙土,命族,赐氏,形成聚族而居,安土重迁。以后各代,或因政府强制、躲避战乱、仕宦 边。避仇等原因,出现了中国人由北向南、从东往西的规模迁徙。有一些大姓氏迁落异乡、生根繁衍、支系遍布。历代中国人迁徙概况如下。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七雄群立,为充实关中经济实力,秦朝将六国旧姓大族及富豪十二万户徙置秦都咸阳。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在灭六国过程中,实行“山东迁虏”,把山东被俘六国臣民,滴迁蜀郡。西汉的景、武、昭、宣朝,为戍边,先后移民七十二万人之众。
魏晋六朝,中国人口出现少数民族内徙,大量汉人南移。
唐高宗时期,曾派将领陈政及其子陈元辉北军入闽,开发彰洲,随之入闽定居姓氏达五十八姓之多。唐末战乱不断,中原地区民不聊生,大举南迁江、浙、湖、广、云、闽、粤、地。宋代“靖康之难”后,金兵大举南下,中原人民再渡南迁,其规模及人数前所未见。
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组织过大规模的移民,人口迁徙延续六百多年。元末明初,义军首领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部入川,大量的湖北人进入四川。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多,移民姓氏涵盖了北方的一百多个常用姓氏。期间,还有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湖南麻城孝感乡、山东枣庄、湖北小兴州,福建宁化石壁村、广东南雄珠巩巷等地,也成了移民圣地。仅迁至瓦屑坝和鄱阳的姓氏有18个,迁至饶州的姓氏达26个。
清康熙。乾隆、雍正组织过三次大移民,连绵百余年,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曾两度在荆州,重庆设移民总督,强行实施“改土归流”,“赶蛮拓业”等政策,从两湖、 广、陕西、福建、江西等地移民四川垦荒。四川人口公元年的50万人左右至年达到万人之多。
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人口,是指生活在华夏大地及地球上中国人的总和。人口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虽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影响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快慢、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中国人不管天灾人祸、历史朝代更替,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延绵不断,人丁兴旺,还不断迁居五大洲,截至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现状于下:
1.中国大陆人口数为万人,其中汉族人口达.56万,约占91.5%,少数民族人口为.43万,约占8.4%。
2.港、澳、台三地人数为万,其中香港有万人,澳门有43万人,台湾有万人(汉族人口万,其它民族万)。
3.五大洲华裔人数共约万,其中亚洲有.57万(印尼万,泰国万,马来西亚万,新加坡万,越南万,印度13万,菲律宾万,缅甸万,17万),而台湾统计为万人;非洲约有13.68万(南非4万,毛里求斯3万,马达加期加2.8万留尼汪2.5万),而台湾统计表为13.2万;欧洲约有万,而台湾统计为95.5万(英国27万,法国22万,荷兰13万,德国万等);大洋洲约有万,而台湾统计为万(美国万,加拿大万,秘鲁万,巴西队4万,巴拿马12万等)。
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既是人类个体存在的标志性符号,又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序碑。
了解和探索中华姓氏,是对祖国姓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是满足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需求,是保持人类社会有序性的重要方面。
在姓氏文化里,可以知道中华民族拥有的共同祖先,明白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相同先祖的血液,有利于我们掌握人际关系的钥匙,扬起人类文明进步的风帆。
在姓氏文化里,可以感受到祖先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立身处世的哲理,享受到先辈们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启迪我们继往开来,发扬民族精神,开创振兴中华的新世纪。
姓氏文化里,可以了解人们的不同人生价值,纵观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现状及水平。知晓姓氏文化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宣传相关的姓氏文化知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有序性。
愿学习和研究姓氏文化者辈出,视姓氏文化之花更加绚灿辉煌。
姓氏涵义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知有统系,必有所表之,时曰姓氏。所谓“姓”,古人认为“原始氏族制也”,或曰其母有交感于何物而生,便以何物为“姓”,故“姓”为人所生,亦为氏族社会的“图腾”。可见“姓”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符号。所谓“氏”,是表示部落、或家或宗族组织系的称号、是姓的支系,用于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或“氏”,是指远古传说中人物的符号,如伏羲氏等。
所谓“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我国先秦时期以前,“姓”与“氏”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级制,都代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姓”是远祖所出氏族的族号,“氏”是由这些氏族衍生的支系名称,所代的是血缘世系范围大小不同。“姓”是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而“氏”是产生于父系氏族时期。“姓”一承万世不变,“氏”则可以改变。“姓”是以别婚姻,一般妇女称姓。“氏”是以别贵贱,故男子称氏。氏与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不能通婚。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变革,国家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宗法大家族变为个体小家庭,出现相适应的“姓氏”合一制。“姓”与“氏”合一后,“姓”与“氏”可以互称,无区别,仅标志家庭中以男性为主的血缘关系,男、女的姓名称谓相同,都称“姓”与“名”或“字”、建立婚姻关系仍普遍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则,但与先秦时期的本质区别为“同姓同宗不婚”。
姓氏渊源
一、姓的渊源
在人类告别猿类之后,约有二百九十多万年普遍过着原始群生活,根本无所谓“姓”。
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走出了蒙昧时代,虽不知其父,但知其母,知有其母,便知与同母之人。随之产生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出现不同氏族部落间的交往和通婚。为此,需要有一个名称作为标记和区别,于是产生了“族名”,“族名”就是最原始的“姓”。古文所谓“姓”即原始氏族制也。“姓”的来源有二:一曰图腾说。与氏族图腾有关,是以天地自然物命名的。古人认为,其母有交感于何物而生,便视何物为养育他们的血缘祖宗,保佑其生存的神明,就立某物为氏族的“图腾”。如大暤氏族,北方突厥氏族、东方夷人氏族,分别以龙、狼、鸟为图腾。图腾便成了一族人的符号。初为区别异族的标志,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的认可,图腾符号也就成了同一氏族的“姓”。故“姓”,人所生也,实为原始社会之图腾,所以“姓”从“女”、“生”。同时,有了“妇女造姓”之说。二曰地名说。与人们居地有关,以居住地名命“姓”的。其取“姓”方式有:1.赐命“姓”。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国地皇帝封赏的“姓”。如尧舜时代,商族祖先契,受赐“子”姓。2.国名“姓”。以祖宗建立的国家名号作为本姓。如东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蔡、卫、郑、向、谭、杞等个姓,都是以国名为“姓”。3.官爵、谥号“姓”。如文官司徒、司空、太师、太史;武官司马、将、军、师、校、尉、士等姓、4.职业“姓”。分别以平民百姓从事农业,畜牧业者命“姓”。如苡米、谷麦、粟、马、牛、羊、鹿等“姓”。5.奇稀“姓”。如死、尸、鬼、父、母、男、叫、妖、狂及出生于古老的三苗族的“苗姓”等。
随着氏族人口的增加,相互交往的扩大和频繁,白天人们相遇,可以通过形体、容貌、声音区别相称。夜间相见,只有通过“口”自报名字区分交往,于是在族人中间便产生了属于个人的标志,就是所谓的“名”。故“名”,自命也,从“口”、“夕”。可见人名产生于社交,其作用是氏族成员的彼此区别。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氏族标志的“姓”与氏族成员标志的“名”相结合,就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氏的渊源
“氏”的出现很早。在表示家或宗族组织的“氏”之前,就有表示部落之“氏”黄帝之前没有帝号,有国而不称国,惟以名为氏,如伏羲氏,轩辕氏。夏、商、周虽有国号,而天下世世称名,“氏”是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未期剩余产品出现,产生私有制,氏族部落中产生特权阶层——奴隶主贵族,导致氏族社会的瓦解,建立起奴隶主统治。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逐渐形成,奴隶主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将大小奴隶贵族进行系列程序人的分封。每封立一个贵族,既要封土授氏,又要赐爵命氏,氏便大量产生。所以“氏”也就成了人们身份地位及出身社会的等级标志。可见“氏”的产生、取命、继承及反映的实际意义,都与西周的宗法、分封、继承制相关。从分立宗族方式看,氏的产生有以下等级:1.天子封邦。周武王褒封神农、黄帝、帝尧、帝爵、大禹之后,分别于焦、祝、蓟、陈、杞、宋、晋等国号,就是这些诸侯的氏号。2.诸侯立家。诸侯分封子弟为卿大夫一级的贵族。有世功者,以官号为氏,有米邑(封地)者,以封地名称为氏。3.分族别氏。周代天子,诸侯分封设有太史、小史、执掌邦国的史志、世系等。凡分族类别氏当于史官居记录确认、便又有以国、以家、以官、以邑、以德、以居地、以次第为氏等。故周以后之氏,是奴隶主贵族宗族组织的名称。
姓氏演变
随着殷商时期大量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的出现,考古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得知在殷商之前,中国处于没有文字姓氏可考的传说时代,只有原始氏族“图腾姓”、原始古人和氏族社会成员处于无姓氏状态。
当历史进入母系社会,人们逐渐排除和禁止族内婚,实行族外婚。通婚和交往产生族名——“图腾姓”。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氏族图腾物逐渐为文字符号所代替,进入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
三皇五帝时代,羲皇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产生中华民族第一个姓——“风”。《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帝庖牺氏(即伏羲氏)风姓也。”黄帝时代,其用文字正百物,也正姓氏。大量的文字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不仅有“名”这一汉字,而且还有“示、任、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其文字姓氏多有“女”旁,后受“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就去掉了“女”旁。至唐宪宗光和初年,“女”旁姓氏则很少了。
夏代初年,开始有可考的姓氏制度。有功德之人被命姓授氏,反之则取消原命姓授氏。到商周时期,机制已很完备,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列爵、封土建国的分封守法制度,赐姓命氏已成事实,图腾姓的风习已尽。周代不仅先辈和后辈之间可以不同氏,且一个人一生可有多个氏,或更改氏。
春秋中期到西汉初年,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延续了约两个世纪的以别姓氏形态,形成了|姓氏合一的新姓氏习俗,而且与现今的姓氏形态大体相同了。“唯皇姓是尊”的思想则延续了若干朝代,为避免姓氏雷同,复姓氏增多。
从东汉到唐代中叶,唐皇好大喜功和酬功扬善,实行等级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和赐姓,鼓励天下臣民效忠皇室,造成了姓氏习俗发生高低贵贱的悬殊现象,出现了明显的国姓、群姓、州姓、县姓等级区别。从中唐以后,士族门阀制度崩溃,开始察举、贤良方正制度。到隋唐时,选拔人才的进士科举制逐渐完备和兴盛,出现了各民族姓氏的融合。
到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经过社会大变化,以封建制大家庭的解体,男女平等的小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日益形成,以男姓为家庭中心的体制和观念日益消亡,子女既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还可以父母之外另外取姓。出现了姓与名合一,一个人只有名而无姓,或只有姓而无名,姓与名难区分。姓氏与家庭的关系弱化,姓名处于作为个人的符号,如“老舍、凤子”等。
同此可见,姓氏作为人类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其命姓授氏来源、延续、发展和演变,是同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联的。
姓氏状况
话曰:“一个人行不改性,坐不改名”。中国人按照“姓”加字辈,再加“名”、所取的“姓名”既是体现中华姓氏和名字的尊严,又是继护中国人的人格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国人却有着六千多年的姓氏渊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姓氏经历了不同社会阶段,超越了时空贯穿古今,遇难不衰,历经益盛,彰显了姓氏的强大生命力和标志性。中国科学遗传研究的统计:中华姓氏多达个,其中单姓个,复姓个,三字以上的姓氏有个。有多个姓氏一直使用至今,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个左右,其中古人口总数87%以上的人只使用了个姓氏。
中华姓氏使用情况,截至公元年底,据有关资料统计:
1.直接或间接使用中华姓氏的人数高达.56余万人。其中:1.中国大陆有汉族人口约.56万人使用中华汉姓;2.中国大陆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有万人使用汉姓;3.中国港、澳、台共万中,除台湾万少数民族外,约有万人使用中华汉姓;4.一些国家使用中华姓氏的人口约万人,其中:朝鲜万人、韩国.4万人,越南.8万人,新加坡万人等等。
2.少数民族基本或相当部分汉化的有14个姓、共万人。其中壮族万人,满族万人,回族万人,土家族万人,苗族万人,蒙古族万人,瑶族万人,朝鲜族万人,布依族万人,白族万人,黎族万人,哈尼族万人,侗族万人,傣族62万人等。
3.一直使用本民族姓氏的少数民族有.7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万人,藏族万人,哈萨克族万人,阿尔克孜族14万人,塔吉克族3万人,乌孜别克族14万人,俄罗斯族1.3万人等。
姓氏字辈诗
姓氏字辈诗是表示辈分、世代等列字序的排录。字辈诗也叫班辈诗。辈行诗、字辈诗,字派呀派语。
字辈诗是中国各姓氏繁衍昌盛的必然产物。随着各姓氏人口的逐渐增多,按照我国历史上建立的家庭宗法制度,即“宗尊祖庙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祭祀共同的祖先,归葬于共同的基地。同一个高祖传下来的第四代以上的子孙,就要将部分子孙分出去,另立宗庙,建立新的聚居地。以形成新的宗族。新的宗族便有自己的字辈诗。
字辈诗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维护家庭、家族中的高低长幼,辈分年伦,降低重名概率,便于称谓、礼仪、通婚和祭祀的作用。字辈诗的形成,诞生是十分讲究和严肃的。凡是古怪、忌讳、粗俗的字均不能采纳。是诗句式,常有三言、四言、五言或七言成句式的,多数为五言成句式的。有两句十字、四句二十字、八句四十字等。其特点是:名字独立,便于取名;联字成句,句意含蓄;抑扬顿挫,均带韵脚;既朗朗上口,又好听易记。
字辈诗,一般是由祖宗或饱学之士拟定,大多含有忠孝传家、宁国安邦、克勤克俭,光大家业等涵义。也有采用五行相生之意,附会人世间祖生父、父生子、子生孙等基本规律。按阴阳五行编定的字辈诗,每字都含有“金、木、水、火、土”作为编旁。如:铨、清、标、烦、坤、铭、海、松、煌、增、锦、添、相、辉、培、铁、深、桂、炳、、均、钏、濬、桃、烛、圻、铜、江、枊、焕、墇”。字辈诗拟好后,由宗族祠会召集会议审议决定。一经宗族议定,不得擅自更改。字辈诗用完,可再续拟也。
符氏最早使用的五言成句式班辈诗。四川省乐至县大佛镇、简阳市云龙镇与五合乡符氏启祖由湖南麻城,孝感乡带入蜀地简州叶家沟的五言成句班辈诗是:“正胜子学贤,永远德盛恩,朝廷开文运,世代立乾坤”四句二十字。现今乐至县大佛镇符氏后裔已排到“文”字辈即第十四字,简阳市五合乡符氏后裔已排到“朝”字辈即符十一字辈了。鉴于先祖拟定的字辈诗即将用完,又临本次编修家族谱籍之机,顺势编拟承续“班辈诗”于后,恭请符氏宗亲传育后裔严尊祖训家谕,按班辈取名,以尊先祖孝宗嗣,发扬先贤、名人、功臣之光跃、兴盛符氏宗族之后裔,为家族、为民族、为国家增艳添彩。
新拟定的班辈诗如下:(五言六句共三十字班辈)
Jǐnháotaohanyuzhaozhegaokeji
锦昊 涛 瀚 俣 昭 晢 杲 恪 玑
Xipingjiegeniminshenfangdiyi
熙 坪 劼 哿 昵 旻 燊 昉 镝 熠
Shuyuxielinlixiaokangjiongxianshi
戍 阈 勰 璘 厉 枭 康 炅 忺 奭
释意:昊(广大的天);瀚(大);俣(大)昭(显著);晢(明亮);杲(明亮);恪(恭敬)玑(珍珠);劼(坚固勤勉);哿(赞许);昵(亲近);旻(天空);燊(旺盛);昉(明亮);镝(剪头);熠(光跃鲜明);戍(防守);,阈(界线);勰(和谐);璘(玉的光彩);枭(勇健);炅(火光);忺(高兴适意);奭(盛大)。
符姓由来
中国人谁都注重自己的姓氏,而且寻根探源,重视自身的“根”敬奉自家的祖先。这种传统美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家族谱籍世系之作,正是祥吾祖之自出而溯其源也。
符氏产生的由来
据唐太.林宝《元和姓纂》载:“符氏.鲁倾公为鲁末代君主,周公后裔。由此上溯到黄帝时代。根据《史记》卷一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出生于寿丘,成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子二:昌意、玄嚣。玄嚣之孙帝喾得帝位,帝喾之元妃姜源(系有邰氏炎帝部属),生后稷(名弃,黄帝五世孙、农官),后稷之后裔十五世孙周文五(姬昌)生周公(姬旦),周公生长子白禽封于鲁国,鲁国末代君主倾公(名仇,州四代君主周公甘五代孙),公元前年被楚烈王所灭,周公被放逐于下邑 地,生子姬庆,庆又生公雅。后公雅流落于秦国咸阳,雅借凭祖父倾公与秦孝公之旧情谊,被任命为秦国符玺令之官,专管符信玺印,位居要职,工作忠实,人称符公。后嗣以符为姓,这就是公雅以官受姓符氏的由来。故符姓乃黄帝胤嗣后稷云礽,周公之后裔,得姓于公雅,迄今已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符姓血脉发源于黄帝,血统纯继至今,奔流于我辈体肤者乃炎黄血液也。
符姓肇基于瑯琊
山东之东南部滨临黄海,有座山因山石瑰丽,被称瑯琊山。春秋末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迁都于此,筑观台以望东海,又称瑯琊台。秦始皇併天下,公元前年始置郡称瑯琊郡,是当时36郡之一,治所设在临沂开阳,故临沂古称瑯琊。是历史上一直为瑯琊郡、瑯琊国、瑯琊道,临沂瑯琊郡等,治所都设在临沂开阳的缘故。
鲁倾公被楚烈王放逐下邑莒地,莒地本是春秋小国,属齐国管辖,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地域包括临沂市河东区、莒南县、沂南县及兰山区、沂水县、莒县大部,可见莒地实为临沂的一部分。顷公放逐莒地生姬庆,庆又生公雅。莒地作为顷公放逐之地,自然成顷公及后人生活之属地,公雅为顷公嫡传孙,自然是这里的主人。公雅及其子孙亦自瑯琊入朝为官居,始用符姓,故瑯琊是符氏原居住地。即符姓肇基于瑯琊,瑯琊是符姓的发祥之地。后嗣则以瑯琊为符氏总堂号。
公雅州四孙符璘信河南陈州宛丘,因平叛有功,入朝任大唐辅国大将军,被封义阳郡王,故符氏又增加了“义阳堂”这个分堂号。海南符氏大多是符璘后裔,多用“义阳堂”号。
符氏的发展与迁徙
鲁亡国数十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雅及后人入秦为官。由于是贵族血统和良好的教育,秦汉以来符氏为官者甚多,因仕途开始逐步外迁。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年;符氏第二代符翊在秦始皇时任巴郡太守。约公元前年,符氏第三代孙符宽在秦二世任巴郡太守。
约公元前年,汉惠帝时符季真(公雅十一世孙),出任陈畄国相(今开封市),其玄孙符表(公雅十五世孙),任东汉齐郡太守;居于陈畄浚代的东汉符融(公雅十五世孙),封为光禄大夫。他们都出生于瑯琊符氏。
符融字伟明,公元年东汉桓帝时人,游大,师李膺,研究治平,博学善谈论。膺每见融輙绝其他宾客,听其言论,融幅巾奋起,谈辞为云,膺每捧手叹息!由是知名。融为学者名流,东汉名贤,德高望重,世人景仰。后嗣尊融公为瑯琊符氏鼻祖;德公后裔彦文,彦武两支都散居闽湘两地。
约年,符嗣任南朝宋辅国大将军。约年符伯度任南朝梁辅国将军。约年符承祖在北魏考文帝时任辅国将军。后转礼部尚书;约年符楚,洛阳人,平东将军。
符氏自秦汉崛起,经30余代繁衍,至唐因素年代,已是人才辈出,名信显赫,乃是中华名门望族。唐朝符令奇(公雅33世孙,融公子符坚后裔)临沂人,任卢龙军禆将,田悦叛唐,令奇密命子符璘弃逆从顺,率弟符琳、符瑶归马燧,令奇被田悦杀害,唐追赠为户部尚书,瑯琊郡公。符璘字元这(公雅34世孙),归顺马燧后,平叛有功,入朝为辅国将军,封义阳郡王。父子二人均以忠义名垂青史。
五代时符存审字德详(符璘之玄孙,公雅38世孙)。陈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阳市陈县)。出生武将世家,从后唐庄宗(李勖)破梁军,走辽兵,败刘鄩,大小百余战,未尝败北,与周德威齐名,官居至宣武节度使,生九子均为名将,尤以四子符彦卿最显跃。
符彦卿字冠候,十三岁能骑射,甘五岁在后唐以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州,大败辽军于嘉山,后晋时辽兵围阳城击溃之。彦卿为将有谋略,英勇善战,关心体贴士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天雄军节度史,拜大傅,封魏王。后随赵匡胤入北宋,加大师兼中书令。生六子及六女,两女为皇后(后周太宗宣懿符皇后与北宋太宗懿德符皇后)。公元年去世,卒葬江西广昌,现广昌有符彦卿公嗣及陵墓。
符昭愿(彦卿第三子)跟随宋太宗讨伐征战,卓有战功,任蔡州刺史,天雄刑州二钤辖。年病卒,奠祭中宋真宗亲临吊言,追赠镇东军节度史。
符德后裔九传济南公由江西建昌(今南城县)迁南昌之丰城,厚德蓄积数十年,其曾孙符毅字世仁于南宋淳熙间授文林郎,官居大理寺评事正卿,居官居平恕,详刑弼教,赞颂于时。其嗣念辉公,淳熙登进士第,昆仲三人俱科场高中,官居居显位,一门鼎盛。
十七传希贾公由南昌之丰城迁闽省汀州。其子符宗祀号千峰,幼而灵敏好学,研究理学,以倡明大道为己任,南宋淳佑四年甲辰登进士第。擢探花郎,官至史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直讲度宗,签书枢密院,参知政事致仕。封盱郡开国侯,谥文定公,赐棺归葬闽汀,再旨下本县产像于嗣以配享。
公元年符元生(唐末公雅39世孙),年符有晨(公雅43世孙),年符渚(公雅43世孙),年府立斋(公雅54世孙),先后四公由闽省甫田,奉命渡琼(今海南省)抚黎有功,立家于琼,位居高官居,家族显赫,使海南成为最多符氏聚居地。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山东胶南县,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瑯琊,后裔以官位覆职迁至各地。自秦汉到唐宋甚至到现在,符氏历经多年的播衍,以瑯琊为起点,相继迁徙启迪了黄河中下游各省,并南移迁于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陕西等地。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至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和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其广东和海南两省多为符姓,这两省的符姓人数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总数的44%左右。在明清时期符氏始向海外发展,到年前,符氏乔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加拿大、美国、越南泰国、印度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无论移居何处,时间久远,可符氏后裔们始终不忘生为瑯琊的族根和义阳堂的宗风。世世代代忠义传家,以家风育后,以尊祖敬孝,以忠真报国为己任。
湖南符氏的兴起
南宋末期符庆字廷秀(符德后裔)于闽汀生子二:彦武在闽汀守旧业:符彦文生于南宋宝佑三年(5年)。于元初至元年间(约年)由闽宦湘,任云州(今长沙)协镇(武队官居,称元万户公),因爱湘洞庭之盛,衡岳祝融之秀,寄居湖南,立家宁乡。历数代相传烟头成鳞,遍布三湘大地,后嗣尊彦文公为湖南符氏始祖。卒葬于宁乡枫梓庙山(98年宁乡修环城路将公墓迁至桃江金沙洲狮形山)。德记谌夫人生子四:长公傅、次公弼、三公旬、四公钦。
长公辅字以仁,配郑氏生子二:忠烈和忠宪。忠烈生孝廉、孝礼。孝廉生子三,思诚居益阳修山;思德居益阳响板滩;思盟居挑江符家湾金沙洲。孝礼生思三,居益阳跳石瑖,忠宪生孝节,节生思忠,居宁乡沙田。
次公弼字孝友,配杨氏生忠告,告生孝震震生思奋居湘阴,思立居平江。
三公旬字德山,配口氏,生子五:景祥、添祥、华祥,寿祥,荣祥均居衡南。
四公钦字宣义,开基衡山,配穰氏生子忠信,信生孝则,则生子二:思达和思通,思通居衡山守旧业,其后裔分布于白果、畄笔圹、小南港、金家冲,栗山湾等地。思达迁居湖南攸醴居西太平观龙王陵。历经艰辛生活六代单传。元末明初战乱攸醴符氏十一传德馨公幸存于40岁配刘氏生六子,不仅结束了单传局面,而且后裔代代昌盛兴旺,各自富甲一方。于康熙五十八年于此地营建巍峨嗣宇。符氏历代于湖南功绩荣载各县(邑)志,又特别是《攸县志》同诒版最为凸显。
符氏立足湖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经近四十余代之繁衍,又历经大动荡,大变革和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的洗礼,后嗣始终勿忘瑯琊宗风,为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吾族应有的奉献。
符姓古代近代名人
符氏族人自秦汉到唐宋乃至今,已历经一千四百余年之繁衍生息,以瑯琊为基点,相继南徙散居于湖、广、江、浙、云、贵、川、陕、海南等全国各地,甚至渡洋乔居海外的,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加拿大、美国、越南、印度、泰国以及澳大利亚……符氏族人无论走到那里,都始终不忘自己是瑯琊的族根和义阳堂的宗风,世代以忠义传家,英才、贤人辈出。
古有符融、陈昌浚人,东汉名士,符载,四川人,唐代官史;符奇令;山东临沂人,唐代将领;符璘:奇花异草令子,唐代将领,被封为义阳郡王,辅国大将军符道昭:河南汝南人,(蔡州)唐末将领,任右司马昭之心符习:五代时赵州昭庆人,武军节度 ,太子太师致仕;符蒙:符习子,一代时官吏,后唐成德军节度使,后晋累官礼部侍郎;符令廉:符习子,五代时将领,有勇力,以父任为将,赵州刺史,有善政,时称良刺使;符存审:陈州宛丘人,五代时将领,忻州刺使,安国军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符彦超:符存审子,五代时将领,汾州刺史,累官居安远军节度使;符彦饶,彦超弟,五代时将领,仕后唐,任汴州马步军都指挥史,诛叛将张谏,拜忠正军节度使,入后晋拜义成军节度使;符彦卿:陈州宛丘人,宋初将领,历后唐、后晋,后晋时讨平青州杨光远移镇许州,封祁国公。又败围阳城的辽兵,改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历后汉至后周,累官居至天节度使封魏王。入宋,加守太师,后移凤翔节度使。有谋善战,赏赐悉分士卒,故人乐之用,辽军畏之,称“符王”。其女被柴荣纳为继室,册封皇后;长子符昭愿,从宋太宗征北汉,攻辽国,战功赫,宋真宗时任天雄军,荆州二玲辖;次子符昭寿;官居至益州玲辖;明朝益阳符善祥:任云南府通判;益阳符善继,任河南开封府教授;清朝益阳符笔臣,嘉庆庚中举于乡,乙丑()年,登进士第,任河南卫辉府淇县知县;清代符之恒:浙江仁和(杭州)人,诗风清峭脱凡,著有《秋声馆吟稿》,是清代著名诗人。
近代有伟大领袖毛泽东文主席的老师——符定一:字宇澄,湖南衡山人。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回乡任岳麓云院院长,省教育总会会长。年任省立一中校长时发现毛泽东为中国有用之才,支持其活动,著有(联绵字典)计四百万字,还有《新学伪经考驳宜》,《说文本证补》等,可谓著作等身,称文章泰斗,文字学专家。新中国成立后,经毛主席邀请,担当新中国第一任文史馆馆长,尽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总理给符定一总结了三大贡献:一是发现毛泽东为中国有用之才;二是建党初期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与反蒋斗争,对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大贡献。符定一于年逝世。符道生:益阳人,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十九师团任连长,年在上海与日军作战,打退日军数次冲锋而英雄牺牲,葬于上海抗日烈士公墓。他在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首诗:“临危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战疆场”。不愧为符氏一名抗日英烈,名垂青史也。抗日将领符浩:任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符廷贵:著名抗日将领、北京军区政委……。
不论哪个时期,那个朝代、那个年代,符姓族裔均以自己的辉煌业绩,为本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符姓现状
符氏约在多年前得姓,于唐五代宋得以状大。1多年前融入苻氏。国为历史没有“付姓,河南太康县符草楼乡正式公文及场合中都被写为“付草楼”。当代符氏即分离开部分为“付”氏。还有少许符姓后生注重祖姓观念淡漠,又国四川语音“符”、“胡”同声,故当别人写成“胡”字,甚至有户籍上也为“胡字,认为无关紧要而不正姓“符”。姓不正则不归祖,不属族根之源也。万望有些现状者及时正之,以慎终追远,认祖归宗矣。
至于附氏发源地说法有二:一种是说公雅为官居地在陕西咸阳一带。另一种是说公雅为官的祖籍地在瑯琊(今山东临沂城一带)。符公雅的后人于瑯琊、淮阳一带繁衍生息。西汉至隋唐时符氏在瑯琊为望族。因符公雅是瑯琊人,所以学者认为瑯琊(山东临沂)为符氏发源地。山东临沂于4年成立了鲁瑯琊符氏社,6年马来西亚符氏总会向鲁瑯琊符氏社捐款2.6万元人民币,用来修缮和保护世界符氏文化遗址。
符姓传承至今已有近百代人了,在这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汉族符姓,还是少数民族符姓,在中国分布了个县市中的约多个县市。在中国约有多个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于中国的东西南北。海外符姓分布于70多个国家,仅马来西亚符氏家族入已发展到12万人。所以说,符姓是地球村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瑯琊(今山东临沂),约有十个堂号(瑯琊堂、义最堂、苏南“积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 笽堂”,浙江宁波“显承堂”、浙江“明远堂”,湖南长沙“敦木堂”)。现存十多个符氏宗嗣,今存家谱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谱》为最,38册,泱泱大作万字,为海内外符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
符姓特征
符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这为其一;其二,符姓于宋代以后发展之重心转之南部各省份,虽入南方时间不很长,但对南方各省份的开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四,符姓得姓时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五,符家在五代宋初发展到顶峰,是几代皇亲国戚,成为影响百年的大家族。
从秦汉至隋唐再到宋元时代,符姓家族名望显赫,由王官居贵族到皇亲国戚,为历代皇帝江山社稷献智出力,英勇善战,被害人封侯封王而迁徙全国各地繁衍生息,后裔兴盛发达。自明代至清代,符氏子孙多以农桑为根本,但课读声和玄音未绝,列文痒者代代不乏其人;晚清至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时期,符氏后裔始终顺应着历史的发展潮流,遵循祖训,或立足本土,或远徙他乡,从事着各项各业的活动,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地为民族、为国家建设做出自我的贡献。
符姓当今人口
根据公安部7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符姓居民余万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八以上;国外符姓人口约30多万,约占国外华人的百分之一。综合符姓人口约万之余,是当今中国汉族姓氏排名第至位之间的姓氏。在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仅0个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编撰、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的《百家姓》中,收集的个姓氏,这些姓是中华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体例除了四言韵文便于诵记之外,排列先后的一个标志是“大姓望族”。《百家姓》中符姓也是常用姓氏之一,亦排列于其间。海南省的符姓是一个数最多、影响很大的“大姓”,于省姓氏中居第三位。
溯古览今,符姓自公雅以官居司得姓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尊符融为鼻祖也有多年之久,湛称源远流长。符姓氏族与兄弟氏族在中华大地上和谐相处、并肩前进、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光跃着全世界。观今朝望未来,符氏后裔定会亦如既往地踏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扬长避短、一代胜过一代、在这生我育我的中华热土上与兄弟氏族团结奋博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使符氏家族人才兴旺。让符姓文化得到发展延续。
四川乐至大佛和简阳云龙及五合地域符氏谱籍绪言
四川省乐至县于公元年(北周建德四年)建多业县,公元年(唐武德三年)改建乐至县。简阳市,清康时称简州,解放后改称简阳县,年改称简阳市。乐简两县市位于成都市东南线,分别距成都80公里和40公里,乐至地处沱涪二江的山脊背上,简阳于沱江边滩斜地。两县市隶属市,毗邻金堂县;绵阳市的中江县,遂宁市的龙台和大英县;市的雁江区和安岳县。乐至县幅员面积约.5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简阳市幅员面积较乐至县约超倍。乐简两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棉花和油菜及蚕丝等作物;乐至境内有成安渝和遂资眉两条调整公路交错穿越;简阳境内除高速公路外进口货有成渝铁路这一命脉通经;两县市均有紫河主渠流经(正建修中);两县市的机械、酿造、纺织、医药及电子等工业蓬勃发展。乐至县总人口数87万之余,简阳市总人口数达万,均属杂姓混居,多为清康三十三()年“招民填蜀”后逐渐迁入的。乐至大佛、简阳云龙及五合符氏约在年以后为躲避原地恶人欺凌从湖南麻城县孝感乡而来蜀的。
据祖辈世代言传:我符氏来蜀后祖为一姐俩弟。因原居地恶霸欺压太甚,无法生存而去告官,可官府对此霸也惧几分,便对我启祖避之,开了来蜀路条(通行证)。仨人便听其劝言,一切收拾停当,还未成年的两兄弟在姐的带领下走出了原居地,千辛万苦地拔山涉水,千里迢迢地经历了半年时日走到了时称简州的叶家沟方停步暂歇(是因带的经费将尽)。由于是清代“择民填蜀”结束数十年后才来的,山地田上均被先到人家插占光了,只好租佃他人的田土耕耘度日了,就这样仨姐弟信居茅草屋,佃租别人的田地而劳作生活了几年还算平静,可万没想到,一场大火焚茅屋,返汀路条也灰尽,在这些情况下仨姐弟只好安家于此地了。当克服了艰难后几年,我启祖已成年,姐为弟娶媳成家并将未成年小弟托付于大弟后,姐便出嫁了。
结婚生子,人类之规律也。人口逐年增多于一处佃租田地耕耘生活极为有限,启祖符正魁给刚成年的弟弟符正口娶媳成家后一两年,决定让弟守旧业于叶家沟,他便领着子女搬出来蜀落足之地去外面佃租别人的土地田园耕种维系一家人生活。
由于吾启祖子孙后裔繁衍昌盛兴旺,便散居各地,曾经迁居地有:林家咀、枣子坪、熊家沟、新观音、堰塘湾、曾家沟,椲子湾、钓鱼沟(会龙桥)、柏山湾、猫耳沟、黄桷堰等十多处。解放时,吾符氏家族十有八九户为佃户。
乐至大佛、简阳云龙及五合地域的符氏宗亲,据不完全统计,来蜀至今约有一千二百人。现在世的人最高字辈是“德”字辈,最低辈份是“文”字辈及第十四字辈。截至年6月底除无法载入谱籍者外,登记入谱吾族人总数是人。其中永字辈字2人,“远”子辈3人,“德”字辈男13人、女1人。“盛”字辈男70人、女12人,“恩”字辈男57人、女34人,“朝”字辈男70人、女人,“廷”字辈男75人、女73,“开”字辈男26人,女27人,“文”字辈男5人、女3人。
从入谱统计分析看,由于国家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年代中,乐、简两地域符氏家族出生人口呈下滑趋势,未婚男符呈渐升趋势,家庭逐代生育女符比男符要多。如在“朝”字辈组成家庭中育有“廷”字辈子女中,女符比男符多(少)2人;“廷”字辈组成家庭中育有“开”字辈子女中,女符比男符多(少)1人,“开”字辈组成家庭育有“文”字辈子女中,女符比男符多(少)2人。根据全国同期出生的男女性别比较稍有不均恒,为提升符氏家庭人口数量和质量做到优生优育,男女性别比例应基本平恒,以保障吾族人丁兴旺,必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qz/3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