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尾河童《窥探印度》插图
从腌萝卜看日本的“匠人精神”■撰文郭珊Shania
我非常喜欢妹尾河童这个人,尽管他的舞台设计作品我一部也没看过。他的旅行绘本也只完整读过一册《边走边啃腌萝卜》。然而,从读第一篇开始,就觉得这个日本老头人如其名,有意思。
旅行见闻、杂记类的文章,也看过不少。现代人懒,旅行犯懒,写游记时更懒,要么抄资料,要么配照片,要么絮聒充数,合页即忘。文字好的,又会画画,还有惜物之心、对得起纸张印墨的,就成了沙中的珍珠。如东山魁夷和黄永玉。以前读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文字本就清妙、倜傥,再夹进一叠写生、油画,张张精彩,文字、线条和色彩云裳共舞,逍遥乎山水,放旷乎人间。直让人想起李商隐笔下的绮思:“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妹尾河童也会写、会画,但和黄永玉完全不同,文字朴拙,近乎粗泥烧陶,不绘纹,不上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远方来信之感。画是极为写实的素描,一张房间俯视图,精确到门窗、茶几、电视、桌椅、水龙头,比例、尺寸与方位,皆是严丝合缝的现实镜像,连同旅店名称、房间编号、电话号码,一一附上。这等专注的背后,必是对世俗生活的顶礼与浸淫。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袁宏道说得更直白:“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
妹尾河童吸引我的,就是因为一个“癖”字。作家神津十月说他连锁和钥匙、便当盒、饭店房间、厕所、水蚤都有研究,由此发展出一套文化论、民族论与人类观察。纵观全书,此语不虚,并非涂脂抹粉的惯性恭维。
《边走边啃腌萝卜》本是妹尾应朝日新闻社《周刊朝日》之约所写的随笔系列,可能是我读过的最煞费苦心、最不糊弄人的旅行专栏了。全书以腌萝卜为主线,北至北海道,南抵鹿儿岛,西至鸟取,时年五十有余的妹尾一个人跑遍日本的乡野、监狱、寺院、远洋厨房,诚意端然可鉴。文章藉由各地腌萝卜制作工艺及产地风土民情的源流、沿袭和变迁,叙及矿灾公害、食品安全、社会福利、传统承接、人口流动、处世态度,称得上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从原乡翻山越岭涌向都市乃至海外、日本社会脱离黑白的“古早”进化为缤纷“时髦”背景下的一卷味觉浮世绘。
尽管铺陈甚广,不过我始终最留意的还是腌萝卜本身。——反观我国文坛传世的饮食文章,仅为腌萝卜之类的贱物专门著书立传的,似未曾见。陆羽的《茶经》不算,茶还是贵气了一点,不属于《圣经》上说的“地上的盐”。即便是以“食为政首”的《齐民要术》,当中关于醯醢(酱料)、酿造的,也仅数篇而已。
日式腌萝卜
关于日式腌萝卜,我最初的印象来自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有一集讲足利将军饱尝珍馐,忽然败了胃口,百般刁难御厨。一休让足利将军劈柴、挑水、擦地,忙活了一天,最后给饥肠辘辘的将军吃的是稀粥和腌萝卜——盛在碟子里薄薄的几小片。结果,将军食欲大开,此时长老向将军道出“空着肚子甜如蜜,饱着肚子蜜不甜”的道理。
在这之后,对腌萝卜的印象变为超市和寿司店里的出售的“大根”。只记得色如姜黄,爽脆回甜,裹在寿司卷里当配菜,掩在醋饭的酸软里权作醒神的筋骨,滋味却是雾中风景。若论送饭的渍物,不如梅干和酱瓜更得我心。
看过妹尾河童的书才知道,原来日式腌萝卜从腌渍时间上,分二三个小时的“浅渍”,“一夜渍”,三天到一个月的“当座溃”,两三个月以上的“本渍”。此外还有“两年渍”、“三年渍”,高野山上甚至还有“七年渍”。我暗想,腌了七年的“老坛酸萝卜”,只怕跟叶广岑在《豆汁记》里说过的差不多,光是看两眼就能“把人咸个跟头”吧。
至于腌制器材,则有用木桶、水泥槽或者瓮坛之别;选用萝卜品种则分为个头硕大、甜味突出、炖煮不烂的三浦萝卜,个头小、色泽深的老鼠萝卜,以及青首萝卜、练马萝卜等等。最奇特的是名古屋的守口萝卜,只能生长在河畔沙地上,细细一条,一两米长,可以盘成蚊香状的圈。像是萝卜里得了道行的精怪。
因为老家四川和客居的广东都善腌渍,因此日式腌萝卜的制法和配方是我尤为上心的。可循古早的办法晒干(干本渍),亦可用盐渍除水(盐押本渍),或用“稻架挂”自然风干(“渥美腌萝卜”),以及用地炉熏干。
配料方面,妹尾以用盐和米糠制作的腌萝卜为正宗(采用米糠一是为了隔绝空气,二是为了让米糠淀粉里的糖化物发酵后产生酒味,增添余韵),兼及以稻草、酒糟、砂糖、梅醋、海带、味增等腌渍其他品种。最复杂的当属渥美半岛的传统腌萝卜,除了米糠和盐之外,还要添加柿子皮、茄子叶、海带、辣椒,放入恒温无光的仓库腌制一年。海带提鲜,辣椒增味,而柿子皮、茄子叶何用?不得其解。
妹尾所言并非全无瑕疵,譬如以据说是由大唐商人传授的“山川渍”不带酸味,而推导出中国和韩国似乎没有酸味酱菜,显然失之公允。但不可否认的是,妹尾每写一篇均实地调查,走乡串户,在腌萝卜的制作工艺上刨根究底,遍访能人,甚至一口气把超市货架上的腌萝卜统统买下来试吃并记录在案,着实令人佩服。例如烟熏萝卜,是先熏后腌还是先腌后熏,压泡菜的石头是用天然的还是水泥,萝卜的摆放方法是采十字还是井字,乃至萝卜吊绳的打结方法,配料具体比例,均备述其详,辅以全景式设备构造插图,完全可作教科书。而在我国,即便是菜谱也常常以“XX少许”、“某某亦可”一笔带过,况乎文人雅士清谈性质的齿间风月录呢?
妹尾河童与太太风间茂子
沉实与灵慧,谨严与逸宕,本如开天辟地时的清气与浊气,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各得其所。何况文无第一,百舸争流,方成气象。或许是因为在我看来,敝国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宗“天才”而厌“愚顽”、崇“机缘”而轻“耕耘”的倾向,异邦的这种“笨伯精神”正可作为补给,故而格外感铭吧。
近年来,中国人很热衷谈论的一个词——“匠人精神”。其实,“匠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品评体系里属于中性词汇,工艺作器、书画诗词若是被评为“匠心独运”还好,若只得到“匠气”的评价,就不那么让人舒服了。言下之意是死板、程式化、四平八稳,有失生气与个性。可问题就在于,天底下哪有什么“个性”与“才气”可以独步天下,而无需借助千百遍绘之镂之、熟极而流的“匠气”作支撑的呢?
记得有次雕塑家潘鹤曾对我说过,一个人一辈子若是想有所成就,不能不聪明,但更糟糕的是太聪明,不够“憨居”(粤语,憨傻之意)。
《边走边啃腌萝卜》的写法就很不“聪明”——为了证实名古屋有没有用守口萝卜来做腌萝卜的厂家,妹尾可以打遍当地24家“守口渍”酱菜商的电话逐一询问——也充分地展现了日本人“不聪明”的一面:从专门为了腌萝卜把房子改建成恒温恒湿仓库的经纪公司社长,到一次买回上千根萝卜、年复一年试图复刻故乡风味的驾校考官,还有在萝卜收成之后为求新鲜,彻夜点火取暖,在冰冷刺骨的寒流中清洗食材的工人,都让人看到了一种“笨拙”的精神,甚至让人看到了岛国的马桶圈、电饭煲之所以风靡我国的原因。
书中还提到,日本有一个独自研究制盐方法的“日本食用盐研究会”,坚持利用传统的蒸晒海水结晶法制盐,以保存海盐的原味,而反对使用工业制碱过程中开发出来的“离子交换膜制盐法”,尽管效率完全无法与之抗衡。
想来这样的民间团体或主张在我国不是没有,但国人对传统技艺的文化自觉、价值判断、保育意识,仍远远落后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特别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底层技艺,仍鲜有视为“国粹”者。年底,韩国泡菜宣布申遗成功,引起国内哗然,业界内外始有如梦初醒之感。
具体到个人头上,甘愿把腌渍出超级好吃的“理想萝卜”之类的小事作为毕生奋斗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在寻常的岗位上发挥“匠人精神”、力臻完美的人,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是不太多见的。真正能实现“精英梦”的永远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得做“泥土”。鲁迅说过,做“天才”固然很好,但“泥土”也是不易做的。目前中国最稀缺的人之一,正是不因工作的平凡而放任自流,尽心尽职地做孕育奇迹的“泥土”的普通人。
珊珊做的“胭脂萝卜”
书中所记载的已是三十年前的日本。昔日各家各户亲手制作的腌萝卜,已逐渐为批量生产所代替;千差万别的腌萝卜之味正随城乡变化而消失,因添加剂、着色剂的运用而趋同,这一幕也在四川泡菜身上应验。一想到过不了多少年,我们这一代的人恐怕再没有人会自己动手做泡菜、灌香肠,只能从超市去寻得一点天下大同、安全堪忧的“伪乡愁”的慰藉,我就由衷地觉得自己和书中那群逃离都市跑到乡下搞“樱桃乌托邦”,过“故乡家家酒”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本质上都是对自身“身份”的独特性正在日益丧失的焦灼。而对这独特性的确信正是人生赖以维系、避免轻飘乃至虚无的“压舱物”。
但我相信,无论三十年后的人进化到何等“聪明”,始终有那种坚信“就算时代再怎么变,好东西一定会再次受到重视”的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正如无论何时,始终有像那位得了尿毒症的早野先生一样的人存在,即使自己已不能亲口品尝,却依旧从“别人咔嚓咔嚓地嚼着腌萝卜的声音中”,确认“活着的幸福”。
最简单的日式膳食叫做“一汁一菜”,即白饭配腌萝卜与味增汤,这是日本人饮食生活的“原点”,亦折射出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例如勤俭、吃苦耐劳,还有对腹欲的克制(书中提到每份腌萝卜分量大约为25克,印象中日式定食中的小菜似乎不像四川泡菜,可以免费添加;日本人吃寿司也点到即止,极少如我总是风卷残云,将空盘子摞成高塔)。同样的,箪食瓢饮的生活方式,也蕴含着一条古老的中国式训诫: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而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在我看来,即对“自我”的隐忍。无论再伟大的抱负、再灿烂的梦想,再怎么志存高远,都必须立足眼前,放下想象中的“自我”,把它当成像腌萝卜一样的日课修行,老老实实从点滴做起,将最质朴、最琐碎的事情当成一门艺术,持之以恒地摸索研习,从中方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和通往梦想之路。
记得余华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写小说好比在纸上建一座虚构的大厦,无论这座建筑的形态多么奇特、抽象,所用的一砖一瓦必须实实在在、经得起考验。我想,如果把人生也比作修筑一所大厦的话,大概最需要的就是“像腌萝卜那样确确实实的东西”吧。
Toeatornottoeat,
thatsthequestion.
珊珊来吃
食物是用身体书写、献给岁月和世界的情书。
下期分享主题征集:
“图样图森破”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tooyoungtoosimple
▲长按识别、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qz/3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