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20岁开始就可能得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仅次于肺癌、胃癌的第三大高发癌症,根据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的统计数据显示,其每年新发病例42.92万人,死亡病例28.14万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年5月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对~年40年间美国9个地区在40~49岁诊断结直肠癌的3万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间,该年龄组的结直肠癌患者显著增加,特别是远处转移的患者,年增长2.9%。Gut杂志上一项对-年欧洲20个国家超过1.4亿20~49岁人群数据的分析发现,-年,20~29岁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最多,达7.9%;30~3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4.9%,40~4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1.6%。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同样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有专家指出,以往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在50岁以后,但近年来临床上30岁以下的青年白领罹患大肠癌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占总患病率的10%。研究显示,~年我国30~39岁年龄组增高趋势较明显,年与年相比增加了19.8%,其中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75%,女性增加了7.09%。表1:~年我国20~29期30~39岁人群大肠癌发病率(1/10万)对此,邹多武教授表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结直肠癌年轻病例,可能与大家筛查意识加强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不在这里。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上升与饮食西方化,生活节奏改变有一定关系。具体年轻化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是现在我们观察到这个现象,给我们结直肠癌的防控带来很多问题,以往我们在做结直肠镜检查的时候,年纪在40-50岁才做,现在,临床上发现消化道症状,就应该马上做结直肠镜检查。
”在中国,85%以上的人发现即晚期
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腺瘤)发展到恶性病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韩国作为胃癌、结肠癌的高发国家,自年首个癌症防治计划启动以来,癌症筛查就被全面推广,有效提高了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年以来,结直肠癌的生存率已经提高了10%,-年已跃居全球首位。邹多武教授表示,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获益是非常大的。年,美国癌症协会首次发表了结直肠癌的早筛推荐,于年更新了对平均风险人群的早筛推荐,在几十年间,50岁以上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发生了下降,从年开始下降得尤为明显。图1:美国50岁以上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发生了下降但是,邹多武教授也坦言,“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筛查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大多数人都是感觉不舒服了才去做,往往发现就偏晚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到了45岁,一定要去做结直肠镜检查
邹多武教授强调,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做结直肠癌筛查非常重要。高危因素: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邹多武教授指出,存在以上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尽早做结直肠癌筛查;而对于存在如便血、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的个体,则不做年龄限制,应及早去做结直肠镜检查。邹多武教授表示,不少人会把痔疮引起的便血和结直肠癌引起的便血混淆,肠道肿瘤引起的大便出血是果酱样的,与粪便混合在一起;而痔疮因为离肛门口很近,往往出现肛门滴鲜红色血的症状。“即便平时是有痔疮的,也不代表这次的出血一定就是痔疮引起的,大便颜色变暗,血液和粪便混合在一起,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非常方便!粪便隐血试验在家就能做
结直肠癌的筛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粪便隐血试验或粪便DNA检测:隐血试验包括愈创木脂粪便隐血检测(GuaiacFOBT)和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分子标志物检测即FIT与粪便DNA检测结合(FIT-DNA);
内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
影像学检测:CT;
其他:血浆Septin9(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粪便丙酮酸激酶(M2-PK)检测等。
图2:共识推荐结直肠癌筛查流程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指出,结直肠癌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同时应密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fz/3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