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消化杂志,,41(5)谭蓓,王汉萍,李玥,等.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结肠炎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年1月至年9医院诊治的8例ICI相关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ICI相关结肠炎的起病情况、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表现,ICI相关结肠炎的治疗、合并症、重启ICI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范围)为66岁(55~74岁);其中7例为肺癌Ⅳ期患者,1例为肾盂癌Ⅲc期;4例ICI相关结肠炎发生在抗程序性死亡1(PD-1)联合化学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在抗PD-1联合化学治疗后予以抗PD-1单药维持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在抗PD-1单药治疗过程中;首次抗PD-1治疗至ICI相关结肠炎起病的中位时间(范围)为44d(27~d),末次抗PD-1治疗至ICI相关结肠炎起病的中位时间(范围)为8d(6~35d);4例患者经肿瘤免疫治疗后病情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1例病情进展,1例未评估肿瘤疗效。8例ICI相关结肠炎均为中、重度,以广泛结肠型(5/8)为主,临床表现均有腹泻,3例伴有腹痛;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黏膜糜烂,其中2例伴有溃疡;病理表现以隐窝炎或隐窝脓肿为主,其中2例伴有凋亡改变。8例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而接受生物制剂治疗,4例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发生和未发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起始糖皮质激素剂量分别为(85.00±52.60)、(60.00±23.09)mg,糖皮质激素疗程分别为(8.75±4.03)、(7.50±3.1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例患者重启ICI治疗,但均复发结肠炎。
结论ICI相关结肠炎具有相应ICI治疗史和临床、内镜、组织病理特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重启ICI治疗易复发。
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ICI)包括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antigen-4,CTLA-4)两大类药物。抗PD-1药物已率先广泛应用于临床晚期肿瘤患者,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展,同时也引发了全新的医学难题,即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adverseevent,irAE)。irAE是由T淋巴细胞激活引起的一系列独特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其中以消化道受累最为突出,如抗PD-1药物相关腹泻和结肠炎发生率分别为6%~19.1%和1%~3.7%]。irAE使肿瘤免疫治疗被迫停止,导致肿瘤进展、危及生命,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瓶颈。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irAE以保证肿瘤免疫治疗顺利进行,对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拟医院8例ICI相关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CI相关结肠炎的起病特点、临床和内镜表现、病理特点,以及治疗经过、重启ICI的情况,为ICI相关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临床经验。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年1月至年9医院诊治的8例ICI相关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和分期、既往肿瘤治疗史、ICI治疗肿瘤的效果、ICI相关结肠炎的起病时间、结肠炎程度和分型、临床症状,内镜、病理表现,ICI相关结肠炎的治疗、合并症,以及ICI重启情况。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③结肠炎起病前有ICI治疗史;④符合我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版)》[]或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fz/3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