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留尼汪 >> 留尼汪经济 >> 正文 >> 正文

诱导治疗后肠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改善,

来源:留尼汪 时间:2022/6/14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诱导治疗后肠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变化,可以预测溃疡性结肠炎长期疗效

文献来源:ClinGastroenterolHepatol.Aug;19(8):-.e5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既往的观点与实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直肠出血。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现内镜改善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结果,降低住院和结肠切除手术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除了症状改善之外,UC治疗目标已经转变为内镜改善(EI)。

此外,还观察到了肠黏膜组织学疾病活动与疾病治疗结果之间存在类似的相关性。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实现组织学缓解,比仅实现内镜缓解可以获得更大的获益。

因此,学术界正在考虑将组织学缓解作为UC治疗目标,与内镜和临床缓解相结合。

黏膜愈合(组织学黏膜改善,HEMI)是一个新的治疗目标,包括内镜和组织学黏膜改善。在最近的临床共识中,已经增加组织学改善作为内镜缓解治疗目标的补充。

关于UC组织病理学评估,已经有多种组织学评分和指数,包括:Geboes评分、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RHI)和Nancy组织学指数。

最近一项荟萃分析研究,观察到中性粒细胞、隐窝脓肿、嗜酸性粒细胞、粘蛋白耗竭和慢性炎症浸润,是UC疾病风险增加的组织学生物标志物。

但对于预测药物治疗效果,目前还缺少组织学生物标志物的数据,评估组织学治疗的疗效预测价值。

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UC组织学病变认识的深入,已经可以评估UC患者肠粘膜组织学炎症特征。

目前并不明确,肠粘膜组织学特征是否可以用于UC药物/生物制剂疗效的预测。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纳入VARSITY临床试验中例有组织学数据的UC患者数据。

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基线和治疗第14周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Geboes评分、个体化组织学指标和基线疾病特征(包括内镜严重程度和生物标志物),是否可以预测治疗52周的内镜缓解和组织学缓解。

治疗前(基线)到治疗第14周肠粘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变化,可以预测52周内镜缓解(曲线下面积=0.83;95%CI:0.74-0.91)和组织学缓解(曲线下面积=0.85;95%CI:0.76–0.94)。

多变量分析显示,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的改善,是预测治疗52内镜缓解(OR=3.63,P=0.)和组织学缓解(OR=6.88,P0.)的唯一相关因素。

无论UC患者治疗第14周内镜严重程度如何(Mayo内镜评分),>50%隐窝存在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患者,治疗52周达到内镜+组织学缓解的可能性较低。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诱导治疗后肠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可以作为UC维持治疗达到内镜缓解或组织学缓解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上述结果有助于阐明UC组织学疾病活动的临床相关性。

肠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可以作为预测生物制剂疗效的预测因素,为患者分层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指导。

启示和影响

UC的组织学疾病指标,可以细致反映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慢性结构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组织学特征都预后判断很重要。

这项研究分析了UC患者治疗前组织学特征,以及生物制剂诱导治疗期间这些组织学特征的早期变化,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通过组织学特征判断治疗1年的内镜改善和黏膜改善。

观察到诱导治疗后肠粘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变化,可以独立预测治疗第52周的内镜缓解和组织学改善。

中性粒细胞在肠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是启动和终止肠道炎症级联反应的观念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是UC炎症病变的标志,浸润程度与UC严重程度相关。

最近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浸润与UC复发风险相关(OR=2.3)。

这项研究观察到,治疗第14周中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上皮隐窝<50%的患者,在治疗第52周更有可能实现内镜和组织学缓解。

如果诱导治疗之后,肠粘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缺乏改善,则显著影响治疗第52周的内镜缓解和组织学愈合率。

这些发现表明,中性粒细胞浸润活动与UC黏膜愈合具有明确且一致的相关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结果显示除了中心粒细胞隐窝浸润之外,没有发现没有其他组织学特征与黏膜愈合相关,这表明实现肠粘膜中性粒细胞组织学正常,可能是合理的UC治疗目标。

所以对于UC患者来说,也许以黏膜中性粒细胞正常作为组织学治疗目标已经足够,不需要使用复杂且专业的组织学疾病评分。

传统上我们认为,组织学愈合是内镜缓解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治疗目标。但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组织学结果应独立于内镜结果来考虑。

对于UC的黏膜愈合来说,内镜和组织学改善的顺序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还没有前瞻性研究,证明在UC黏膜愈合的顺序方面,内镜愈合先于组织学愈合。

肠粘膜上皮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可能是UC药物治疗起效的最早标志,并且发生在内镜下粘膜改善之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项研究中,部分治疗第14周内镜下仍然处于中重度内镜活动的患者,依然可以根据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来预测治疗52周的疗效。

这些患者治疗14周时内镜下尚未发生明显改善,但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已经明显改善。如果继续现有的治疗(而不是转换其它治疗),这些患者有望达到内镜缓解和组织学愈合。

相反,虽然部分患者治疗14周时达到了内镜改善,但组织学评估显示肠粘膜上皮隐窝中心粒细胞浸润>50%,这些患者继续治疗至52周的结果仍不容乐观。

遗憾的是,这项研究未发现粪钙卫蛋白可作为评估肠粘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可靠替代物。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临床医生是否应该考虑基于内镜检查和组织学活检,针对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行治疗(而不是使用复杂的组织学指标)。

总之,生物制剂诱导治疗期间肠粘膜组织学变化,与维持治疗期间实现内镜缓解和组织学愈合显著相关。

肠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与UC治疗结果(内镜和组织学黏膜改善)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对于UC的治疗目标,除了内镜改善外,还应考虑将改善肠粘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作为治疗目标。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jj/34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