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周睿璇编辑:东临
在7月6日举行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34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齐聚北京,现任法国留尼旺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的管美玲(KwanAline)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华裔,祖辈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离开中国的广东人。“如果我爷爷和外公还活着知道,他一定会非常高兴,但如果他们能看到中国现在的样子,会更高兴。”
管美玲在留尼旺的生活照。(图片来自受访者提供)
丨时局动荡中背井离乡
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人,留尼旺也不例外,它是西南印度洋中的一座火山岛,介于马达加斯加岛和毛里求斯岛之间,曾是法属殖民地,现在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
岛上有3%的人口是华人,他们主要是广东顺德乐从和梅州客家人(含少量潮汕人)的后裔。年到年,最早一批华人抵达留尼旺。第二批移民集中在至年,当时留尼旺劳动力缺乏,不少华工作为契约工到此从事艰苦繁重的种甘蔗工作。到了20世纪,上到印度洋岛屿船的华人都是原来通过亲戚或令居听过这个地方的名字而知道那边已经有他们的同乡。
管美玲就是广东南海顺德人和梅县客家人的后代,“我爸爸和妈妈的家族有各自的故事,但是他们都到留尼旺定居。”
她的高祖父母分别是摄影师和粤剧表演者(当时在东南亚很出名),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东南亚边巡游,后来辗转到了毛里求斯,管美玲的外婆就在当地出生,“后来他们搬到留尼旺,在那里16岁的外婆遇到了同是华人的外公,两人结婚。”管美玲的外公在广东乐从镇腾冲村出生,10岁时跟随父母来到留尼旺,“当时他的家族已经有一些人在留尼旺开了小卖部。没到几个月外公的父亲出了意外去世了,十几岁而已的外公就一个人开始打工养妈妈和妹妹。后来他自己开了小卖部,同时也帮助当地的白人地主处理日常管理问题。”
管美玲母亲这一脉历经波折在留尼旺定居,而她父亲这一脉来到留尼旺更多是机缘巧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祖父也是想出国讨生计,他原来想去东南亚,因为那边亲戚很多,后来可能是发生了矛盾,就去了留尼旺岛。他小时候就定了娃娃亲,后来在留尼旺安顿好,我的祖母就去了留尼旺和他团聚。”
中国当时动乱孱弱,在留尼旺的华人也被瞧不起。“他们不懂法语,只能做苦工,或者开小杂货铺,从中国贩卖像火柴、蜡烛这种非常便宜的生活用品到当地卖,也有的开小面包店等。”管美玲说。
华人的境遇到管美玲父母这一代有了很大改变,“华人都非常努力工作,就算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送孩子学习法语、去法国本土的大学读书并拿法国文凭,然后找到好工作,所以我爸妈后来都去了法国本土念大学,他们也是在大学里认识的。”
到了管美玲这一代,在留尼旺的华人逐渐立足,如今岛上华人遍及多个行业,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华人非常吃苦耐劳,但这也离不开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管美玲说。
管美玲(左三)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图片来自主办方供图)
丨三代人的逆旅寻根
因时局动荡,很多中国人在上个世纪上半叶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他们当中不少没能再回来。但管美玲的外祖父是幸运的,“他一直都想回来,也特别想让我爸妈回国看他的家乡,所以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开放,他和我爸妈就买了机票。”
当时管美玲刚刚上小学,父母担心耽误她学习,就没有带她一起回中国。她几年后和在留尼旺的亲戚们一起组团来中国旅游,“那次也没有回广东乐从,但我妈妈一直让我带弟弟和在留尼旺的亲戚回广东看看,所以我工作后去了乐从。”
第一次到乐从,管美玲去了在当地的一个亲戚家。她并不认识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家族里其他人的照片一起被挂在墙上,“我妈妈说外婆以前每年会给还在广东的亲戚寄我们所有表兄妹的照片。当时我看到特别感动,感觉到那种无法切断的联系。”
也是这一次的寻根之旅让在管美玲想象中的外公祖籍具象化。由于外公一直辛勤工作到年纪很大,而等他有时间的时候,管美玲已经在法国本土念书,所以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交流,“我对他家乡的印象都来自于我妈妈和外公的其他11个孩子。他们都对食物无比挑剔。我自己也会做一点粤菜,做得不太好,他们从来不给我面子。”当她自己到了乐从,“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饮食非常严格,因为乐从可能是全广东南海顺德对饮食最严格的地方。”
对食物的记忆也影响到管美玲对方言的熟悉度,她不会说粤语和客家话,但对粤语中涉及到食物的词汇很熟悉,“在家里妈妈都做粤菜,她和她的亲戚们也会用粤语谈论食物。”粤菜也是管美玲最喜欢的菜系,“在法国如果两周没有吃到,或者只是没吃到米饭,我就不舒服,就一定要吃到。”
现在,管美玲至少一年来一次中国,近几年一年两次,也经常回到广东探望亲朋。“本来我们不是很亲,但现在交通发达,也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ly/2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