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图中A地坐标的判读准确的是()
A.(60°N,20°E)
B.(60°N,20°W)
C.(60°s,20°E)
D.(60°s,20°W)
2.从A地到B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北,再向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走
3.若不考虑地形因素,AB两地的最近地表距离大约是()
A.千米
B.千米
C.千米
D.千米
1.B
2.C
3.A
1.根据经纬度差及其变化,可知该图所示为北半球经纬网图,A点的纬度为60°N;自西向东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所以A的经度为20°W(注意A与图中70°E之间存在0°经线),故选B。
2.“最近的走法”即是寻找过A、B两点的大圆的劣弧。读图可知,A、B经度相差°,位于同一经线圈上,经线圈为大圆,且两地位于北半球,所以两地间的地表最近距离为沿着经线圈的方向先向正北走,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走。故选C。
3.根据上题分析,A、B两地间的地表最近距离为沿着经线圈的方向先向正北走,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走,这期间A地到北极点再到B地跨了60个纬度,地表距离约为千米×60=千米。故选A。
在经线圈上跨越一个纬度的实际距离约为km,在纬线圈上跨越一个经度的实际距离约为×cosα(α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因此在赤道上跨越一个经度实际距离约为km,在南北纬60°上跨越一个经度的实际距离约为赤道处的一半。读图(箭头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A点的经纬度坐标为()
A.(70°N,°E)
B.(70°S,°E)
C.(70°S,°W)
D.(70°N,°W)
5.A点位于B点的()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4.D
5.C
4.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向东增大,西经的度数向东减小。因此A点的经度是°W。图中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说明位于北半球,A点纬度是70°N。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5.读左图可知,B点坐标是(50°S,°E)。由上一小题可知A点的坐标是(70°N,°W)。两点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在东西方向判定时取二者之和,若和大于°,则东经度在西,若和小于°,则东经度在东。因此A点位于B点的东边;从纬度看,A点位于B点的北面,故A点位于B点的东北方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掌握经度、纬度划分方法,了解经度、纬度的数值变化特征。顺着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两点间的东西方向选劣弧一侧,即经度差小于°的一侧。读某岛屿水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该岛屿山脉的走向大致为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7.若将该岛屿转绘到等高线地形图上,甲、乙、丙、丁四地中,等高线分布最密集的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量最大的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C
7.B
8.B
6.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河流发源于山地,山地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如下图。
7.据图可知,该岛的河流均发源于同一列山脉,最终注入海洋。可推知流程越短,河流的落差越大,等高线越密集,反之越稀疏。由图可知,乙地流程最短,河流的落差最大,等高线最密集,故选B。
8.据图中纬度可知,该岛地处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因岛屿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影响,甲、丁、丙为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乙地处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综上所述,故选B。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若图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m、宽为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A.A4纸(29.7cm×21cm)
B.B4纸(36.4cm×25.7cm)
C.A3纸(42cm×29.7cm)
D.B3纸(51.5cm×36.4cm)
9.D
10.B
9.据图可以看出,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内容为喷水池,其建筑面积最小,对比可知④为喷水池,而①为食堂,②为教学楼,③为学生宿舍。
10.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由题干可知,平面图所采用的比例尺表示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m,故该学校局部用地的长和宽在图上的长度应分别为30cm和22cm,对比各选项即可判断出B选项符合要求。
下图中左图是一幅具有林木、河流和房屋的景观地图,右图是根据左图而建立的空间数据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右图中的r表示
A.林木
B.河流
C.房屋
D.农田
12.图中区域的林木覆盖率约为
A.30%
B.22%
C.10%
D.5%
11.B
12.C
11.根据左图中地理事物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右图中的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房屋,B正确。故选B。
12.由由图中的空间数据模型,可以看出图示方框有份,代表林木的方框有10个,所以图中区域的林木覆盖率约为10%,C正确。故选C。
某极限运动爱好者协会选定在下图中P处开展活动。读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3.甲,乙,丙,丁四河流上游河段有明显错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某极限运动爱好者在P处(P处为悬崖)做绳降运动,他准备的绳长最适宜的是( )
A.58米
B.80米
C.米
D.98米
13.B
14.C
13.河流流经河谷,不能在山脊中流淌,山脊的等高线是凸向低值的。从图中可看出乙处的上游是山脊,故明显图中的标注是错误的,故选乙。其余三河段上游都在山谷,符合河流流向特征,可排除。故选B。
14.陡崖落差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是经过陡崖的等高线的条数,d是等高距(海平面的海拔是0米,依据图中紧邻海平面的海拔20米可推出等高距是20m),H为河流落差,读图可以看出经过P处陡崖的等高线的条数共4条,所以该处陡崖的高度范围是米H≥60米,陡崖高度不会超过米,但是准备的绳子要比米稍长一些,故选C。
图中的等高距的推出要根据海平面的海拔是0米,依据图中紧邻海平面的海拔20米可推出等高距是20m。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A.先向东,再向东南
B.先向北,再向东北
C.先向西南,再向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
16.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区域内有一个村庄夏季能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这个村庄可能是图中的
A.丁村
B.丙村
C.乙村
D.甲村
17.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是
A.米≤H米
B.米≤H
C.米≤H米
D.米≤H米
15.B
16.B
17.A
本题考查河流流向的判读、日出方位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5.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河流在山谷中流,其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图中河流先向北流,再向东北流,B对。故选B。
16.该地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所以夏季日出东北方向,冬季日出东南方向。该地夏季能够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说明该地东南部有山地阻挡。读图得知,图中只有丙村东南有山地遮挡,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B项符合。甲村、乙村和丁村东南部都没有遮挡,排除A、C和D。故选B。
17.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米,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n+1)×d”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故计算相对高度为米≤H米,A对。故选A。
18.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分水线的是()
A.
B.
C.
D.
D
分水线应位于山脊附近,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方向为“由数值大的向数值小方向弯曲”,D正确,B错(b线位于山谷附近);A选项图示中,分水线偏离山脊线,A错;C选项图示中,等高线未标注数值,无法明确其地形类型(可能为山地,也可能为盆地),若为盆地,c线附近位于山谷附近,应为集水线,C错。故选D。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各题。
19.甲村在乙村的什么方位()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0.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9.D
20.B
19.由图中指向标的指向,可以判断以乙村为参照物,甲村在乙村的西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看图,分别连接选项中各点到甲村、乙村,若连线上有凸出地形,如山峰、山脊等地形则不能看到,①到乙村之间有山脊阻隔,A错误;③到甲村之间有悬崖和山脊阻挡,C错误;④到甲村之间有山峰阻挡,D错误;只有②到甲村和乙村之间没有凸出地形的阻挡,B正确。故选B。
本题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地形,考查了方向及通视问题;方向可以是通过指向标、经纬度、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读;完成通视问题的技巧:分别连接选项中各点到目标点,若连线上有凸出地形,如山峰、山脊等地形则不能看到。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1.上图反映的生活情景最常出现在我国的()
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22.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3.该季节出现这种生产场景的主要原因是()
A.暴雨频发,田间积水,排洪抗涝
B.雨季未到,麦苗返青,需水量大
C.入冬前浇灌,利于麦苗顺利过冬
D.利用土地空闲期间修建水利设施
21.D
22.A
23.B
21.由图中“抗旱浇麦”可知,该地为我国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是稻米产区,青藏高原为青稞产区,BC错误。图中有“春”表示春季,我国东北平原为春小麦,春季播种,并且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土壤墒情较好,不需要灌溉,A错误。华北平原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春季小麦返青,进入生长旺季,华北地区春旱较严重,需要灌溉,D正确。故选D。
22.该生产场景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华北平原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春季小麦返青,进入生长旺季,华北地区冬季降水较少,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春旱较严重,需要灌溉。最有可能出现在春季,A正确。故选A。
23.
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春季雨季未到,冬小麦春季返青,生长旺盛,需水量大,需要灌溉保墒,B正确。故选B。
冬小麦一般在10月--11月种植,越冬生长,春季返青,夏初收获。春小麦一般春季播种,夏季收获。澳大利亚库伯佩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下城镇,这里的蛋白石占全世界的95%。目前该城镇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地。下图示意库伯佩蒂地下城镇入口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4.最初该地民居建在地下的主要目的是
A.躲避战乱
B.利用矿洞
C.遮风挡雨
D.发展旅游
25.为实现该城镇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修建地上水库,提高环境承载力
B.禁止采掘蛋白石,保护生态环境
C.建地下酒店和博物馆,发展特色旅游
D.扩大耕地面积,保证粮食供应
24.B
25.C
24.澳大利亚历史上战乱较少,躲避战乱不是民居建在地下的主要目的,A错误。澳大利亚库伯佩蒂蛋白石占全世界的95%,开矿遗留了大量矿洞,利用矿洞该地民居建在地下,B正确。从地表看植被较少,说明该地区降水少,民居建在地下不是为了遮风挡雨,C错误。库伯佩蒂夏季气候炎热,降水少,居民生活在地下比较凉爽,最初该地民居建在地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矿洞,躲避地表炎热气候,后来才发展了旅游,D错误。选B。
25.库伯佩蒂夏季气候炎热,降水少,蒸发旺盛,修建地上水库,蒸发量大,浪费水资源,A错误。蛋白石占全世界的95%,资源优势明显,禁止开采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B错误。建地下酒店和博物馆、发展特色旅游可以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增加经济的稳定性,利于可持续发展,C正确。库伯佩蒂夏季气候炎热,降水少,不适合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D错误。选C。
由于这里的气候条件过于严酷,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矿工们于是把废弃的矿洞扩建为起居室,地下洞穴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这样,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之下,最终建立起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地下小镇。26.读我国某省区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该省城市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2)图中A地年降水量比B地____,说明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3)图示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生产棉花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4)土地荒漠是该省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有人认为栽种草和灌木比栽种乔木更好,试分析其原因。
(1)城市分布特点:依托河流、绿洲而生(或沿河流、山麓地带和沙漠绿洲分布)。
(2)多;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一些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A地位于天山迎风坡,降水较多。B地为封闭的吐鲁番盆地,水汽不易进入,并且位于天山背风坡,空气干燥。因此
(3)有利条件: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热量充足;砂性土壤,利于棉花根系伸展;有高山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源;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不足。
(4)因为该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风力强,不利于乔木的生长;乔木的生长需水量较大,易导致该地区更加干旱;草和灌木需水量小,在干旱地区容易存活;并且草和灌木矮小,根系复杂,抗风固沙能力强。
本题重点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答时应注意调用相关地理知识。(1)城市空间分布属于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点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④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读图可知,该省城市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流沿线、山麓地带和沙漠绿洲分布中。
(2)由图中等降水量线可知,A地年降水量比B地多。AB间山脉为天山山脉,A地位于天山北坡,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由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额尔齐河河口进入盆地后,被天山阻挡,在天山北坡形成地形雨,故A地降水较多;B地位吐鲁番盆地,地形闭塞且位于天山山脉背风坡水汽难以到达,空气干燥,故B地降水少。
(3)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属于长日照植物),比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图示省区为新疆,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新疆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利于棉花扎根;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可以为棉花生长提供灌溉水源。制约因素:新疆深居大陆内部,降水条件差,水源不足成为棉花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4)本题解答应从植物是否容易成活及遏制土地沙漠化的有效程度考虑。与草和灌木相比,乔木需水量大,蒸腾作用强,而本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缺乏,因此栽种乔木不易成活,并且导致该地区更加干旱。,与乔木相比,草和灌木植株矮小,根系发达,防风固沙能力更强。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留尼汪岛是印度洋西部的一个火山岛(下图),形成于万年前的海底火山喷发,是一座充满朝气的“植物金矿”。其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内地属山地气候,温和凉爽。岛上经济结构单一,甘蔗是其最主要的农产品,工业化程度较低。
(1)分析留尼汪岛成为“植物金矿”的主要原因。
(2)说出留尼汪岛植物种子的可能来源。
(3)请你为留尼汪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沿海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生物繁盛;岛屿中部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较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2)海水搬运;迁徙的候鸟带来;风的搬运;移民引种。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甘蔗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本题以留尼汪岛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区域自然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其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沿海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生物繁盛;从图中可以看出,内地海拔较高,岛屿中部地势起伏大,属山地气候,温和凉爽,垂直地域分异较明显;远离大陆,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2)留尼汪岛形成于万年前的海底火山喷发,其种子主要来自外地,海水搬运、迁徙的候鸟带来、风的搬运及移民引种都可能将种子带到该岛。
(3)岛上经济结构单一,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热带观光旅游等产业,既发展经济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干扰;甘蔗是其最主要的农产品,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甘蔗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
28.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判断河流A的流向,并分析其水文特征。
(3)现欲规划N城镇到M城镇的公路,有①②两个方案,请说明哪个方案更合理。
(4)分析B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并说明选择在上游F处修建水坝的理由。
(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海拔相对较高,东南部海拔较低,(或答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流)
(2)由西北向东南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小,汛期长
(3)方案①合理沿等高线修建,地势较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并能保证运行安全
(4)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位于丘陵与盆地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F处地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建坝工程量小,同时上游又有较广的集水区域
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生要能够通过图中的等高线的数值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熟悉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1)河流由高处向低处流,可以利用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的高低。本题可以利用等高线进行判断地势特征。
(2)河流最终流入大海,由西北向东南流。图示地区位于大洋的西部,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小,汛期长。
(3)在山区公路尽量沿着等高线布局,减小公路的坡度,方案①合理。沿等高线修建,地势较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并能保证运行安全。
(4)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的流量和落差方面进行分析,B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位于丘陵与盆地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F处兴建水坝发电的理由主要从地形方便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F地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建坝工程量小,同时上游又有较广的集水区域。
重点是读图能力,利用等高线判断出地形特点,再结合地区特点进行分析。
29.(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初旅游业受到巨大冲击。随着疫情逐渐控制乃至基本结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山西继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qz/3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