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利?罗尼的《那一天》买回来很久了,却一直束之高阁,今天终于取了来翻阅。
维利?罗尼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他从15岁拥有第一台相机开始拍摄,一直拍到92岁,在他99年的生命里,只有15岁以前和去世前七年没有与摄影在一起。在他77年的拍摄生涯中,作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草根人物的生活工作画面为主,覆盖整个20世纪。
《那一天》是维利?罗尼部分作品集,作者讲述了每一张照片的诞生过程,也许很多作品从现在的眼光看不足为奇,大部分都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但这些瞬间通过图片的方式定格下来,每回见到这张照片,那一天就如影片回放,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那些在上个世纪发生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处处留心皆学问,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深以为然。
年的圣诞节,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街,女孩子看到橱窗里展示的各种活动兴奋不已。这一刻,定格成伦勃朗的画。年,旺多姆广场跨过地上积水的女人
年某纺织厂一位女工正蹲在地上接纺织机上断了的线头。
年留尼汪岛的小河边,小女孩撩起弄湿了的裙子,希望干得快些。
年春,一位女护士吻别曾经照顾过的俘虏。
特别感动的是,作者不确认这位女士是否已婚或恋爱中,担心这样略带暧昧的照片公之于众会对女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硬是在照片拍摄30年时光把一切暗淡下来之后才公开发表。
年,作者与太太玛丽-安外出旅行,在旅途中借住的一家农家小院,尽管住宿条件不好,但这样安详的画面又如何不叫人怀念呢?
年,带着跳蚤市场淘来的手推车和木桶去水池边取水。
年,作者一家在刚买下的破房子里午休,破烂的地面,简陋的躺椅,却无损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年孚日广场休闲的人们。作者惊讶于男人羊毛衫套牛仔裤的装束。而时光流转到21世纪,混搭风盛行,牛仔配皮草配西装也见惯不怪了呢,呵呵。
年圣诞节,一位贫穷的父亲买不起自行车给女儿作圣诞礼物,女孩恋恋不舍的表情。
年7月14日卡奈特一家小酒吧的音乐舞会
年为拍摄一个慈善品发放的情况去了一户人家,这家人有两个十几岁的女孩,大女孩高中毕业后给雕塑家做模特,作者趁机央求女孩也做一回他的模特,于是有了这张阁楼里的裸女问世。
以下三张表述的是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哪怕是世界级的艺术品,大人的津津有味无法遏制孩子的不耐烦。而当孩子沉浸在他的世界,再吵杂的环境也影响不了他的专注。
可见,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格格不同!大人总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要他们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记得儿子五岁那年,带他到南京中山陵园,到杭州西湖,相信读万卷书还要走万里路,儿子却一再抵制!问他不愿来这些地方那去哪里最好玩?他说children’sparkandmyhome!
卢浮宫听名画讲解的母子,专心的母亲和小动作多多的孩子
普希金宫嚷嚷要走的孩子,不舍离去的大人不舍离去的大人
跳蚤市场讨价还价的大人,专心致志研究钱包的孩子
年做一天女王活动,兴奋不已的“女王”。从摄影派的角度说,这样照片应该不算“完美”,背景的树木影响了“女王”的高大形象,换到现在那些不美就死的时代,后期百分百会把那些该死树枝P掉,而作者却说:“通常情况下,我不会对作品做丝毫改动。我只不过默默地观看,静静地等待。”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电视台做的节目,让一个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到人群中,看陌生人的表现,又让女孩子穿得破烂到人群中,看陌生人的表现,结果,当女孩子干净漂亮的时候人们都很喜欢她,愿意亲近她和她说话,当女孩子穿得破烂时,人们都嫌弃她,远离她,甚至象防小偷一样……可见,人靠衣装,华服美食不仅代表地位,也代表有教养。。。尽管嫌贫爱富恰恰是没教养的表现!
年与友人一家野餐,友人家的女孩
年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木架子车旁边的女孩
还有很多照片,如果有兴趣了解,不妨也去淘一本回来。《那一天》,很轻松的一本有关摄影的小读物。
杨杨.07.1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qz/3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