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非民间外交出现的背景
80年代之前,中非之间交往基本上存在于官方层面,即便有发生像坦赞铁路建设时期大规模的人员进入(建设期中方进入非洲两个国家的人次达到5万)的情况,也是以承担政府项目为目标,几乎没有个人动因推动的人员往来流动;同样,以促动相互认知和理解为目的的文化交流,也没有民间的动力进入,尽管很多非洲留学生来到中国,很多学者学生互相访问学习,已经呈现出民间外交的形式,但实质上都还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还不能说是真正自觉的民间外交。
1.经济联系增加,彼此人员进入急遽增加——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景观
传统上在非洲的华人人数一直有限。改革开放以前在非洲生活的华人华侨数量有限,南非最多,然后就是有限地分布在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塞舌尔等印度洋沿岸岛国中,有的已经是第4、5代人,但整体上华人一直是沉默的少数,非盟前任主席让·平和津巴布韦教育部长朱慧琼女士这样有影响力的非洲华人更是凤毛麟角。
20世纪50-80年代,曾经陆续有香港、台湾人在种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背景之下移居非洲各国。然而,真正大规模的华人来到非洲还是在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受到80年代末以来的“出国热”的鼓动,一些同样憧憬“欧风美雨”的中国人,选择相对更加容易的非洲作为走出国门的跳板——比如当年比较早移居南非的新华人华侨中间,首先是来自于“赶时髦”的上海,他们的行动,正是弄潮儿对当时在中国悄然涌动的商品经济大潮的追逐。意料之外的,这些比较早到达非洲的新移民中,大多数因为非洲大陆的魅力而留下来安居乐业(当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这样犯罪率较高的城市,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华人再次移民到澳洲或者美洲的情况,也有人选择叶落归根)。
第一批80年代以后从中国大陆来到非洲的个体移民,往往曾经任职于使馆、医疗队、国营外贸公司或执行其他援外项目,抑或是这些公职人员的家人朋友。在中国公司体制急剧变革的时代,辞掉了公职身份到非洲创业,借诸在对非业务的官家机构工作时候积累的信息、知识和人脉关系,他们得以软着陆进行跨文化经营,范围涉及饭店、零售批发公司或者房地产,逐渐也有人从事实业。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公司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也有的本身就是当年执行国有工程、农场等项目的公司人士,在当地注册后完成了本土化转型的同时,很多公司的性质上也往往从央企或者省市级别的国企转化为私企或者民企。
尽管存在诸多语言和文化差异,但这些个体经营者如果希望长期发展就别无选择,必须积极融入、并且对于当地社会具有足够的尊敬心态和共生意识。先来者呼朋引伴,逐渐吸引了大量效仿者。从非洲国家的主要城市,华人中小商户逐渐把商店一直开到了非洲大陆上最为偏僻的山村;10-15年前,这些非洲老乡根本不可能想象买得起新衣服、新鞋子——对他们来说,那曾经只是上流社会和原来的殖民者们才能梦想的东西。有使馆官员估计,私营工商业者对于中国和南非双边经贸往来的贡献达到了30%,他们对于非洲社会的发展和增进双边关系的贡献都值得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ly/2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