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留尼汪 >> 留尼汪旅游 >> 正文 >> 正文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来源:留尼汪 时间:2019/4/2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结。据统计,每10万人群中发病率为:英国;德国;法国;瑞士17.6;新西兰41.3;美国42。据报道,在美国约万人患溃疡性结肠炎,其年门诊量25万人次,住院数2万人次,每年损失多万工作日;我国尚无精确统计,但数据亦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溃结多寒热错杂证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初起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脾胃大肠,实证居多;日久不愈,脾胃受损,易转为湿热夹杂,多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从临床的舌象看,患者多为舌淡边尖有齿痕,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是脾有虚寒、胃有湿热,乃脾虚胃热、湿热蕴结之象。所以,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应以脾胃为核心,临床有脾胃不调、寒热错杂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过程看,多是缠绵难愈,病程较久。根据“久病入络”的理论,推测病人“瘀血”的病理改变,根据结肠镜检查可见溃结患者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等病理改变,也证实“瘀血”的病理存在。因此,溃结的病理变化是脾虚胃热、湿阻血瘀、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重治脾胃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属“寒热错杂痞”范畴,这里重点讨论之。所谓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心下痞,实际上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则气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临床表现为上见呕(恶心),中见痞,下见利。   

辛开苦降法是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以脾胃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具体说有以下特点:   

调整气机升降:辛温药,辛主宣通,能理气健脾开痞,温能温阳散寒;苦寒药,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寒能清胃中之郁火,辛苦同用,能达到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呕吐能平,气机升降得宜。   

反佐从治:去性存用增疗效;寒热互制防过偏;通达阴阳开格拒。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宜根据其症状的不同,三方变化使用。以半夏泻心汤为例。方中半夏、干姜,味辛性温,行走散通,可助脾气上升;相须为君,以辛助辛,辟阴通阳,开泄湿浊,畅通气机。辅以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下气燥湿;二药寒凉,遏制辛燥之药化热之势,又可救弊于已成,清泄湿热内蕴中焦之证。四药相合,辛开苦降,燥湿和胃,协同受理中焦。此外,在重剂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补虚,固护胃气。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佐使,补中和胃健脾,可迅速恢复受损之胃气。全方配伍,辛开苦降甘调,泻不伤正,补不滞中,气机通畅,升降复其司职,清浊归还本位。   

总之,辛开苦降法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重要治疗法则,主要运用于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胃气壅滞,升降失调,肠腑不和,肝胆疏泄不畅,以致胃肠、肝胃、胆胃不和,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胁疼痛,呕吐酸苦等症的寒热不调一类病证。“泻心汤”有药理基础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中,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芩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以芩连清胃热。因脾寒和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而见呕、利、痞之证。   

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类确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学基础:1.清除氧自由基作用。2.抑制前列腺素样物质等炎症介质生成。3.止泻作用:研究还发现,半夏泻心汤对炎症性腹泻具有抑制作用。4.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并使之趋于平衡的作用。5.具有诱导消化系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亦可配合结肠灌洗机做药物保留灌肠。以上几点药理作用有利于UC的治疗,并可作为临床参考。

何医养生坊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yidand.com/lnwly/26687.html